区文旅:非遗文化 | 四面山火篼——独一无二的取暖“神器”
火篼,曾是人们在
冬日里的取暖“神器”
在记忆里的寒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总是火篼不离身
///
独一无二的四面山火篼
四面山的冬天,既阴冷又潮湿。在过去没有空调、烤炉的日子里,这里的丝丝寒气就能把人冻得直哆嗦,于是,人们便想出了很多方法来取暖。
其中,“火篼”就是当时最普遍使用的取暖“神器”。
火篼,用竹篾编成,内置一瓦钵,用时,撮上一点燃烧的木炭,放在瓦钵内,上面再用一点已燃烧过的木炭灰盖上,就可以使用。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火篼渐渐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但以火篼为代表的四面山传统竹编技艺,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2019年7月,江津四面山传统烘笼竹编入选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江津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江津四面山传统烘笼竹编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人居环境。
在四面山地区,传统民居以独户院落为主要形态,每户人家周围栽植竹林,以楠竹、慈竹、水竹为主要种类。每户民居都有院坝,既满足晾晒农作物的需要,也是竹编制作划篾条、脱竹、准备竹料的场所,天气晴好时,人们就在院坝编织竹制品。
从工艺流程来看,四面山竹编主要包括备料、起头、编织、收口等四个阶段。
编织是竹编成型的关键环节,在起好头之后,将底部固定好的篾条向上折,再穿插篾片,用准备好的篾条穿插篾片进行编织。编好后将剩余的竹条再进行反编,编至背篓的底部。通过挑、压、弹、插、绕等手法,编织出器物的形状,并形成不同的花纹。
从产品类型来看,四面山竹编种类繁多。
从箩筐、米筛、背小孩的背篼、清洗土豆的洗篼到厨房用的碗篼、筷篼、簸箕,再到上山背柴的“尖子”、下河捕鱼的鱼篼,生产生活,无一不备。
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品类,无疑是本地竹编品种最多、技艺最为精湛的“火篼”。
生生不息的四面山火篼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随着各种各样新式的取暖保暖用具的出现,使用火篼的人越来越少,火篼也渐渐成为了很多人的记忆。
但是,四面山火篼的故事还在继续。
2017年,四面山首届火篼节盛大开幕。活动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5万名游客一起见证了创下了吉尼斯纪录的“天下第一大火篼”,现场游客热情不断。
现在,四面山还有重庆首家火篼主题火锅,位于四面山滨湖广场。
作为独具一格的火锅店,店内环境古朴优雅,格调清新自然,处处都渗透着浓浓的乡村复古风。
寒冷的冬季,用火篼取暖,再看着一汪碧湖,吃着一锅美食,也不失为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来源:江津文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