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仙 发表于 2021-11-25 16:35:41

 江津独秀旧居:不觉辛苦乱离中——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



嫩秧被地如茵绿,落日衔天似火红。闲倚柴门贪晚眺,不觉辛苦乱离中。 这首诗是陈独秀流寓江津期间所作。1939年,陈独秀邂逅同乡好友胡子穆,作此诗相赠,表达自己虽背井离乡,却悠然自得、不畏艰难的心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经舆论声援和友人斡旋,被国民党政府假释出狱。由于战局变化,陈独秀几经辗转,于1938年8月抵达江津。 江津在19世纪早期就发展成为长江上游著名商埠,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万里长江在此蜿蜒曲折,呈“几”字形流过,故又称“几江”,陈独秀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居于斯、逝于斯、葬于斯,将晚年的足迹留在了这里。 为了探寻陈独秀的晚年足迹,追寻江津的老城记忆,我馆特推出专题栏目——《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走进陈独秀的最后人生,追寻这座城市的记忆。 今天为大家推出第五期:《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之聚奎学校》。


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之聚奎学校
陈独秀寓居江津期间,曾多次应江津士绅邓蟾秋、邓燮康叔侄邀请到环境清幽的聚奎学校内小住。聚奎学校位于江津白沙镇黑石山。白沙镇地处渝西南长江之滨,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建镇,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抗战时期,白沙镇是抗战大后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援战中心,大批文化机构、学校迁到白沙,如国立编译馆、中央图书馆、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重庆女子师范学校等。同时,大量人才随着机构涌入白沙。一时精英荟萃、文脉昌盛,形成了著名的“津沙抗战文化区”。白沙镇南郊约3公里处有著名风景区黑石山。山上古木葱茏、百鸟会集,最为奇特的是有500余座铁青似墨的磐石错落有致,大小不同,千姿百态,大者高十余米,上可坐百余人。


▲黑石山函谷
黑石山因聚奎学校的兴建而充满灵气。1870年,邓石泉创办聚奎义塾,经过邓氏家族的不断建设,聚奎由小变大,民国初期正式建小学,1930年改建为中学。抗战时期,聚奎已发展成川东名校,流寓大后方的名流纷至沓来,如冯玉祥将军、书法家于右任、国立编译馆馆长陈可忠等。



▲红框处为聚奎学校所在地
陈独秀来到江津后,在朋友的介绍下与邓蟾秋、邓燮康叔侄相识。邓家从事工商业、金融业,热心公益,积极创办学校、救济院等。邓氏叔侄思想开明,喜欢结交文化界名人,如周光午、台静农、曹靖华、魏建功等都曾在邓家住过或受过款待。



▲邓蟾秋


▲邓燮康夫妇
1939年初夏,陈独秀应邀来到聚奎,在鹤年堂正门右侧小屋小住一二月,并在鹤年堂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他在演讲中勉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以真才实学抗日救国。演讲结束后,陈独秀以《告少年》一诗为结束语,并书赠聚奎学校中华青年救国团。



▲鹤年堂


▲《告少年》
手迹(局部)1940年,陈独秀出席聚奎学校六十周年校庆暨邓蟾秋先生七旬寿诞庆典,在邓蟾秋祝寿宴会上,陈独秀与好友共同具名《邓蟾秋先生七十寿序》,赞扬邓蟾秋竭财办学、急公好义的品格。并手书“大德必寿,寿考作仁”八个篆字赠与邓蟾秋,其中“大德必寿”四字由教师谢禹言亲手刻于聚奎鹰嘴石上,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3年聚奎学校重刻,2010年因风化严重再次补刻。



▲ “大德必寿”题刻
在聚奎的生活对陈独秀来说,物质方面是优厚的,精神方面是舒畅的,在幽静的环境中读读书、写写字,且有新朋旧友相会,陈独秀颇感愉快。斯人已逝,如今的聚奎学校已发展成重庆市重点中学,国家级绿色学校,也是全国最独特的校园文化旅游景区。保留至今的鹤年堂和“大德必寿”题刻,仍在无声的述说着陈独秀在聚奎学校的那些故事。

来源江津独秀旧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津独秀旧居:不觉辛苦乱离中——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