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穿江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11月25日上午,巨无霸“渝江号”智能双模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完成了“穿江”掘进使命,这标志着倍受大家关注的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穿江隧道实现双线精准贯通。“渝江号”智能双模盾构机穿越长江轨道交通27号线过江隧道位于重庆站至南滨路站区间,区间隧道长3212米。轨道交通27号线全长56公里,起于璧山区璧山站,止于巴南区惠民站,共设15座车站、换乘车站13座。作为中心城区东西向的城轨快线,轨道交通27号线设计时速140公里,未来全线通车后,重庆中心城区从璧山到巴南只需50分钟就可快速互达,其中轨道列车从南滨路到渝中区长滨路、只需约1分钟就可疾驰而过。此次隧道贯通,不仅填补了重庆交通领域过江隧道的空白,还将为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助推加快构建完善重庆市轨道交通快线网络体系。“渝江号”智能双模盾构机穿越长江1269米的江底隧道,水下70米深,盾构直径达8.83米……轨道交通27号线过江隧道可谓又长又宽又深,在惊叹的同时,不少人也有了疑问:为什么不建设过江大桥?穿江隧道为什么要设计成如此深?一起来看。为何不设计为过江大桥?众所周知,重庆市已建成的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过江通道全部采用跨江大桥形式建设。轨道交通27号线过江隧道与轨道交通10号线南纪门轨道桥相距约50米。为何27号线设计成穿江隧道,而不设计成过江大桥?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做了多个桥隧方案,环保、经济和拆迁是重要考虑的因素。轨道交通27号线为城市快线,设计时速达140公里。线路所经的重庆站至南滨路站区间,长江两岸高楼林立、居民和企业多,周边环境复杂、航道等级高,环保要求高。设计团队对国内水下隧道修建工法进行调研,并超前借助BIM平台,建立全景过江通道模型,逐一对比分析各工法的优缺点及适应性,最终推荐采用穿江隧道方案。这样,不仅避免了大量的征地拆迁,也避免了建设、运营产生的振动噪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也更安全、经济、环保。始发井深83米,为何设计得如此深?83米、相当于27层楼高,这是“渝江号”盾构机从渝中区长滨路始发时如发井的深度。这由此成为全国轨道交通领域最深盾构始发井。为何要设计成如此深?隧道所处地形与长江中下游城市不同,呈“V”型深切河谷,河滩狭窄、高差大,轨道交通27号线沿着渝中区山脊而过,沿线只有始发井所处的位置是一块空地,并且埋深相对较浅。“渝江号”智能双模盾构机隧道拱顶距离江底最小距离,为何仅约8米?隧道从江底穿越,隧道拱顶距离江底厚度多少米才科学合理,确保施工和运营更安全、更经济?这个厚度不仅直接关系着两侧车站的埋深,即乘客进出站的的便捷度,还关系着江底隧道施工安全和造价。如果这个厚度太小,则会增加隧道涌水量,影响隧道稳定性,也会给施工带来更大难度。这也间接增加防渗和排水等施工成本。如果这个厚度太深,就意味着隧道埋深要加大,连接隧道两侧的连接线坡度增大,甚至导致隧道两侧车站埋深更深,这会相应增大车站出入口长度,增加市民进出站时间。设计团队通过专题研讨,采取调研、数值模拟及试验,确定了以最小覆岩仅8米的极限厚度穿越江底深槽段。来源: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点赞 刘义文 发表于 2024-11-26 17:44
点赞
谢谢点赞 有点水平。 点赞 点赞 继续努力 还是可以 点赞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