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重庆市“双减”改革经验总结复制推广会在两江新区童心青禾小学举行,系统总结“双减”两年多的进展成效,交流经验做法。上游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双减”后,重庆79.49%学生的睡眠时间增加、87.11%学生的运动实践活动时间增加,90.66%的家长表示“双减”后学生变得更加快乐。
开设科创课程、课后服务精品化 199个“双减”优秀案例发布 两年多来,重庆如何落实“双减”?会上,市教科院院长蔡其勇发布了199个重庆市“双减”优秀成果案例,包含35个优秀区县案例、164个优秀学校案例。来自两江新区、九龙坡区、长寿区、高新区、云阳县、铜梁区、荣昌区联升小学校等区县及学校相关负责人点面结合介绍了“双减”改革的经验。 两江新区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把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开放用足课间时间纳入专项督导,推进“五育”与智慧教育再融合,全部学校均开设STEAM 课程、编程等科创课程,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开发组建各类社团1200余个,全方位提高素养;开设德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课程,拓展学生视野能力。把课后服务与体教(艺教)融合改革结合,引入专业体艺机构参与融合项目80余个,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云阳县打造课后服务精品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开发《云阳恐龙考》特色课程,开发竹编、织锦、连厢等校本课程57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把课堂搬到彭咏梧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搬到国防教育基地,搬到博物馆、规划馆。 九龙坡区织密监管网、把好审批关、用好指挥棒,全面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依托全国平台实现数字化、全流程监管,有效防范了“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的发生。目前,已有132家合规机构纳入平台,实现“一课一消”全流程监管,银行托管专用账户累计5000余万元,风险保证金6410万元,位于全市前列。
校内提质增效、校外强化监管 下一步“双减”这样发力 “两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校内校外同向发力,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校外学科类培训乱象基本得到遏制,非学科类培训管理持续规范。”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表示。 据介绍,作业设计上,在全国率先出台《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被教育部列为十大典型案例。课后服务方面,全市41个区县均已建立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全市参与教师20.5万人、学生303.4万人,学生参与率98.33%。此外,还通过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化解纠纷200余起,为家长挽回经济损失140余万元;对2530个合规机构、6.54亿元培训资金实行“预收费+风险保证金”穿透式监管。 2023年,教育部抽样调查反馈,相比“双减”前,79.49%学生的睡眠时间增加,87.11%学生的运动实践活动时间增加,98.44%学生对现在的学习生活满意,90.66%的家长表示“双减”后学生变得更加快乐,98.17%的家长对“双减”工作满意。 “虽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双减’推动还不平衡,校内提质增效还有差距,校外培训治理还需加力。”李劲渝表示,下一步,“双减”还要持续发力、抓好落实。 校内提质增效要再推进。在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上,创新育人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上,要持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压问题、控时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结构、提质量”。特别注重加强作业时间管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上,不断增强项目吸引力,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 同时,校外培训监管要再发力。贯彻落实好《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坚持对隐形变异违法违规培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规范监管,严把审批入口关,引导优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此外,还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升,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