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江津在线 网站首页 江津概况 城市概况 查看内容

江津原一百个乡镇概况(含名称来历面积人口及场期)

2010-2-2 00:00| 发布者: 江津在线婷婷| 查看: 1516| 评论: 0

摘要: 江津原一百个乡镇名称来历及赶场期 说明: 1、以下资料全部来自于一九八七年版《江津县地名手册》 2、本人只保证打字的正确,不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 3、未注明场期者,应该是当地不赶场 4、当时的乡镇现在大多 ...
江津原一百个乡镇名称来历及赶场期
        
        说明:
        1、以下资料全部来自于一九八七年版《江津县地名手册》
        2、本人只保证打字的正确,不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
        3、未注明场期者,应该是当地不赶场
        4、当时的乡镇现在大多已合并为村居,其现状,因资料不全,故暂不标注
        5、关于乡镇的更名,1980年和1984年分别在永川地区和重庆市进行地名普查,有重名者则更名
        
        
        1、几江镇:因长江曲折回流于此,形如“几”字,得名。清代为县城中区,民国时期名城守镇,1935年属第五区,1944年属督导区,1956年为城关镇。1980年因改为几江镇。下设四牌坊、小什字、大西门三个街道办事处。3平方公里,41217人。驻地布市街,百日场
        2、铜锣乡:因境内一小山的豢榉氐兀嗡仆啵拭?平方公里,5174人。驻地红碑石
         
        3、白沙镇:以江岸河沙在阳光下呈白色得名。东汉末年建场,北宋《元丰九域志》曾载名。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设水驿。清宣统二年(1910)置镇,民国时设第三区署,1949年后设第五区。1951年至1956年曾为江津县治。1957年至今为白沙镇。历为四川四大镇之一。2.7平方公里,23545人。驻地中心路,场期三、六、九
         
        德感区
        4、德感镇:据民间传说,此地原为湖泊,经常泛滥成灾,人民群众筑坝抗洪,玉帝命龙王消灾,人们感德以名,因系长江冲积坝,故名德感坝。21平方公里,37697人。驻地德感坝,场期三、六、九
        5、和爱乡:以境内有一块石状似纸牌中的和牌,习称“和牌石”,谐音为和爱。25平方公里,10646人。驻地和牌石,场期二、五、八
        6、临峰乡:因乡周围是小山峰,人们劳动生产其间,传为临峰斗天之感,故名。20平方公里,7440人。驻地大莲寺,场期一、四、七
        7、圣泉乡:习称两路口,1984年因重名,以境内古迹圣泉寺更今名,曾名双龙。36平方公里,18136人。驻地两路口,场期四、七、十
        8、享堂乡:原名九龙,1980年因重名,以明代工部尚书江渊故里,其父江英病故,钦赐御祭设享堂更为今名。27平方公里,16173人。驻地九龙场,场期三、六、九
        9、双溪乡:因境内有两条小溪汇合于此而得名。原名双河,1980年因重名更为今名。26平方公里,14460人。驻地双河场,场期一、四、七
        10、津福乡:据传,清道光年间建场时出土一棺,棺内一老人尸体完好如生,以福寿延年之意,故名。原名福寿,毗邻巴县,其场址为巴县、江津各辖一半,1953年将县属半边划给巴县,1980年因重名更为现名。13平方公里,12361人。驻地滴水岩,场期二、五、八
         
        油溪区
        11、油溪镇:地当江边一巨石似牛,人称“牛溪”,清代以溪两岸油坊多,取沃土如油之意,遂改牛为油。相传,唐刺史赵延之曾游于此,又名游溪。1平方公里,7346人。驻地火炮街,场期二、六、九
        12、店子乡:因地当垭口上一小街,过路群众常在此歇脚,人称店子口,即以此为名。36平方公里,22479人。驻地店子口
        13、金刚乡:因地处长江渡口,回水沱岸,有金刚寺而得名。22平方公里,9814人。驻地谢家祠堂,金刚沱场期一、五、八
        14、山王店乡:建场时,以此地有山王庙得名。初名三圣乡,1984年更名。20平方公里,10380人。驻地山王店,场期三、七、十
        15、长冲乡:清乾隆九年(1744)始建兴隆场,场上房屋沿大正沟修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以场南华盖槽水流长期直冲境内更现名。27平方公里,14389人。驻地长冲场,场期一、五、八
         
        吴滩区
        16、吴滩乡:位于璧河、箭梁河汇合处,建场前方圆几里内一片荒芜,人称“芜滩”,明代建场后,谐音为吴滩。34.8平方公里,18090人。驻地吴滩场,场期三、七、十
        17、梯子乡:以驻地有大石阶梯300余步,故名。曾名新民,1980年更名。17平方公里,11246人。驻地金子场,场期二、五、九
        18、吴市乡:因明末将领吴鞭逃于川主庙为僧,士绅逢迎,庙为吴氏寺,乡亦改现名。23平方公里,14726人。驻地吴市场,场期一、四、八
        19、碑槽乡:以山形若巨碑和山槽地貌为名。原名丹凤,因有一小山,状似凤凰,山上杜鹃艳丽无比,人们以丹凤山称之。1980年因重名改为碑槽。25平方公里,9873人。驻地丹凤场,(六)(合)场场期三、六、九
        20、现龙乡:地形如龙,远望似巨龙腾跃,因名,建场300余年。23.6平方公里,9121人。驻地现龙场,场期二、六、九
         
        石门区
        21、石门乡:因两岸石壁如门矗立,江水滔滔夺门而出,状景奇观,故名。28平方公里,17535人。驻地石门场,场期一、四、八
        22、李家乡:以地当李家坝李姓多为名。19平方公里,11920人。驻地柑子园
        23、秦家乡:原以秦姓多,场建山坳上名秦家坳。原名永安,1980年因重名改为现名。34平方公里,15903人。驻地永安场,场期二、五、九
        24、茨坝乡:以地处云雾坪山尾一坝,习种茨菰而得名。原名板桥,1980年因重名改为现名。26平方公里,10493人。驻地板桥场,场期三、六、十
        25、朱杨镇:清初没周杨碛港口,名周杨碛,场名周杨场。1927年易名复兴场,后以溪水朱色,两岸杨柳垂青改为现名。29平方公里,23159人。驻地朱场溪,场期二、五、九
        26、河口乡:以驻地河口场得名。18.5平方公里,12873人。驻地小天座,河口场场期四、七、十
        27、滩盘乡:以长江边有一大石滩,滩上有一大石盘,故名滩盘。25平方公里,15048人。驻地滩盘场,场期四、七、十
    
    石蟆区
        28、石蟆乡:该地因下场口有一大石包象蛤蟆得名。33平方公里,20304人。驻石蟆口,场期一、四、七
        29、羊石乡:集市建在长江边一个大石盘上,据传有羊儿庙,场因名羊石盘。38平方公里,19617人。驻地羊石盘,场期三、六、九
        30、仙鱼乡:据传,古时有一石匠在此地石包上刻有石鱼而得名。32平方公里,16714人。驻地关溪子,场期二、五、八
        31、二溪乡:因近靠江边韩滩村,有两条小溪于此汇合入长江而得名。27平方公里,15840人。驻地二溪,场期三、六、九
        32、杨柳乡:以境内杨柳丘而命名。23平方公里,12179人。驻地彭咀,场期三、六、九
        33、稿子乡:据传稿子坝原名大坝场,距现街道北约一里处,因火废后迁此建场。坝上曾出秀才,能诗文书画,人们求稿者众,习称稿子坝。31平方公里,15060人。驻地稿子坝,场期二、五、八
         
        永兴区
        34、永兴乡:相传,明代一庙宇为梁、董两家捐建,名梁董庙,讹名阳通庙,后人们取永远兴旺之意改名永兴场。55平方公里,15874人。场期二、五、八
        35、旸岩乡:因位置较高,从早到晚,一直阳光照射,后在岩顶建庙,名旸岩庙,乡以庙名。33平方公里,14947人。驻地老学堂
        36、高屋乡:以境内地势较高的高屋基命名。25平方公里,13500人。驻地三重堂37、三口乡:地处三个岚垭中,故名三口垭场。乡以场得名。52平方公里,23373人。驻地斑竹林,三口垭场期二、五、八
        38、塘河乡:地呈耕田所用的枷担形,故原名塘枷河,嗣后,人们便于称呼,将枷字去掉,得名塘河。64平方公里,17919人。驻地塘河,场期一、四、七
        39、几子乡:清道光年间建场,地形似椅子,后将“椅子”讹为“几子”而得名。21平方公里,14007人。驻地金盆穴,几子坎场期二、五、八
        40、鹅公乡:因场后有一象鹅形的小山,故名。61平方公里,15750人。驻地松林岗,鹅公场场期一、四、七
        41、毗罗乡:源于毗罗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建,寺内供奉毗罗佛,故名。74平方公里,14368人。驻地毗罗寺,场期四、七、十
         
        龙门区
        42、龙门乡:长江奔流至此,为石梁所阻成滩,传说蜀王命工凿石梁如门,江水从门流过,得名龙门滩。25平方公里,17036人。驻地龙门滩,场期三、七、十
        43、梁家乡:相传过去此地梁姓较多,故名梁家坝。19平方公里,12238人。驻地梁家坝,场期二、六、九
        44、刁家乡:早年此地刁姓多,并有一刁氏宗祠而驰名,清顺治九年(1652)建场时,取名刁家场。20平方公里,15004人。驻地刁家场,场期二、五、八
        45、罗坝乡:清代名隆兴场,后以当地罗姓较多改名罗坝场。37平方公里,16450人。驻地罗坝场,场期一、四、七
        46、高占乡:相传清初,此地曾因高姓插占为业和驻地江边有一石滩,故名高占滩。17平方公里,9518人。驻地高占滩
         
        先锋区
        47、先锋乡:早年此地建有七座庙宇,与居民住房相连成街,取名仙峰场。场建在境内一条长10公里的山埂最高处。清代中期演变为先锋场,含南面陆路为县城前卫之意。30平方公里,17078人。驻地先锋场,场期二、五、八
        48、高牙乡:地处“高垭”,因“垭”的谐音为“牙”,保卫县城安全如人之牙意而得名,20.4平方公里,16060人。驻地白鹤林,场期四、七、十
        49、琅山乡:地处一小土岗,遍地卵石如珠镶玉嵌而得名。10平方公里,8386人。驻地仰天窝
        50、五举乡:当地有两条小河,早年修筑有石桥两座,因名双石桥。1980年因重名,以境内五举沱(传说从前有五个举人在此落水)更为现名。18平方公里,9783人。驻地土红山,双石桥场期二、五、八
        51、麻柳乡:早年,当地因麻柳树多而得名,23平方公里,10751人。驻地夏家塆,麻柳场场期三、六、九
        52、夹滩乡:明代名枷担溪。清代以上有杨家滩,下有北斗滩改名夹滩。18.5平方公里,9158人。驻地夹滩场,场期一、四、七
        53、永丰乡:以境内早年有一古庙永丰寺而得名。19平方公里,8513人。驻地永丰场,场期三、六、十
        54、金泉乡:因境内金紫寺得名金紫场,1980年因重名,以境内有一泉水名金泉而改为现名。35平方公里,16486人。驻地金紫场,场期一、四、七
    
    李市区
        55、李市镇:明洪武二年,李姓插占落业于此,遂名李市坝,明天顺年间形成场镇,故名李市场。清道光时置镇。11.5 平方公里,10374人。驻地李市坝,场期三、六、九
        56、慈云乡:原名慈音寺,后以“慈航普渡,烟云缭绕”易名慈云寺,乡因得名。27.5平方公里,12196人。驻地慈云寺,场期一、四、七
        57、大桥乡:建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次年因地方官吏吞没场头建大桥款,改建成长约10米的石板小桥,众讽称“大桥”,乡因得名。21.5平方公里,8895人。驻地大桥场,场期二、五、八
        58、洞塘乡:境内石岩溪上游有一石岩,水从岩洞口流下,终年不绝,形成池塘,得名洞塘。20.5平方公里,9130人。驻地大坟坝,场期二、五、八
        59、黄桷乡:因当地有古老黄桷树而得名。24.4平方公里,13005人。驻地新房子
        60、两岔乡:因地当石龙峡小河及笋溪河的汇合处形成两岔而得名。22.5平方公里,11300人。驻地两岔河,场期一、四、七
        61、沙埂乡:地处笋溪河东岸,遍地沙石土埂,集市后有三条大土埂,早年称三埂场,后谐音,故为沙埂场。13.2平方公里,7898人。驻地码头上,沙埂场场期二、五、八
        62、下塆乡:以当地有一著名的下塆大屋基而得名。19.8平方公里,11615人。驻地兴隆庄
         
        蔡家区
        63、蔡家乡:早年岗上为蔡姓聚居地,故名蔡家岗。65平方公里,22538人。驻地蔡家岗,场期二、五、八
        64、龙吟乡:以地处仙佛岩与猫儿山之间的一条峡谷中部,周围山岭蜿蜒如龙,三条小溪流水潺潺,人们附会其声如龙吟,故名。43平方公里,18948人。驻地龙吟场,场期一、四、七
        65、嘉平乡:旧名嘉平,寓幸福平安之意,后为清平。1980年因重名改为嘉平。52平方公里,16105人。驻地清平场,场期二、五、八
        66、月沱乡:因笋溪河在此形成一沱湾,状如一弓明月而得名。32平方公里,10105人。驻地月沱场,场期一、四、七。大垭口场期三、六、九
        67、清溪沟乡:以地处清溪河边夹沟为名。原名太平。1980年改为清溪,1984年改为清溪沟。52平方公里,8169人。驻地太平埂,场期二、五、八
        68、中山乡:系由龙洞、荒中坝、高升桥三条小街连接而成,名三合场。1980年因重名,以地处中山岗上,更名为中山。36平方公里,13481人。驻地三合场,场期三、六、九
        69、嘉乐乡:取其地势高平,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为名,原名太和,1980年因重名改为嘉乐。60平方公里,8912人。驻地太和场,场期一、四、七
        70、常乐乡:清代当地因有一常乐庙而得名。20平方公里,5103人。驻地常乐庙
        71、头道河乡:1927年6月,因当地滑坡堵溪成河名。240平方公里,3945人。驻地头道河,场期一、四、七。现为四面山风景区
        72、凤仪乡:以境内一山嘴状似凤凰,取名凤仪。40平方公里,7799人。驻地新场,场期一、四、七
         
        柏林区
        73、柏林乡:昔以周围柏树成林得名柏林场。40平方公里,9937人。驻地柏林场,场期一、四、七
        74、东胜乡:清代在此新建“东岳庙”,后形成集市,名东胜场。18平方公里,6419人。驻地东胜场,场期二、五、八
        75、四面乡:因四面山峰重叠,沟谷纵横,站在乡中心举目四望,皆为大山,故名四面山。其境内蜈蚣坝,海拔1700米,为县境至高点。60.5平方公里,7211人。驻地四面山,场期三、六、九
        76、沙河乡:以笋溪河流经境内,山洪爆发时,夹下泥沙至此聚积而得名,河旁有庙名沙河寺。35平方公里,8165人。驻地大通寺
        77、凤场乡:据传曾有两只凤凰飞到这里,清代为一大地主所有,建成小街名双凤场。1980年更名为凤场。41平方公里,9857人。驻地双凤场,场期二、五、八
        78、傅家乡:清代傅姓入川,在此定居建场得名傅家塆,1936年旧场全部被火焚,住户迁到现址重建,取名复兴场。1980年更名傅家。51平方公里,12086人。驻地复兴场,场期三、六、九
        79、紫云乡:清光绪年间名“鲁家桥”,清宣统甲寅年更名为“龙安桥”。后在此修王爷庙一座,庙内金身龙王高坐台上,一旁石碑上刻“紫云台上镇江王爷”八字,遂改名紫云场。33.5平方公里,12881人。驻地紫云场,场期一、四、七
    
    仁沱区
        80、仁沱镇:相传,早年有小贩“任驼背”在此摆摊,形成集市,遂名任驼子,后以境内綦江流水沱易名仁沱。26平方公里,13428人。驻地仁沱场,场期一、四、七
        81、支坪乡:因该地较平坦,前以栀子树多得名栀坪,后简化为支坪。24平方公里,14992人。驻地幺店子,场期三、六、九
        82、白溪乡:据传,该地为少数民族——僰族居住地,故名僰溪。后简写为“白溪”。18平方公里,9280人。驻地洋满咀
        83、真武乡:以场侧有一真武庙得名。20平方公里,12943人。驻地真武场,场期三、六、九
        84、和平乡:清初以地处燕尾山、和尚山、油草河、双河口之间的一坪上,得名“河坪”,后谐音为和平。40平方公里,14738人。驻地和平场,场期一、四、七
        85、马宗乡:因场地象马鬃,名马鬃嘴,习写为“马宗”。32平方公里,23134人。驻地马宗咀,场期二、五、八
        86、珞璜镇:据传,明工部尚书江渊告老还乡病故,明宪宗亲书一玉石碑致悼,派专人运至此时,碑落入长江中,人称“落皇石”。因落皇犯讳改为“珞璜”。1985年建镇。58平方公里,22126人。驻地珞璜石,场期三、六、九
        87、顺江乡:因地顺长江、綦江东、南岸,古名僰溪口,又名江口,后称顺江,故名。南齐永明五年(487)为江州县治,西魏为江阳县治,置七门郡,隋开皇三年(581)郡废。北周时江阳县治移至今几江镇。28平方公里,11869人。驻地江口,场期二、五、八
         
        贾嗣区
        88、贾嗣乡:明初,有名贾四者娶妻继嗣,捐赠资财于此修石拱桥一座,众议以彰其德,故名贾嗣桥。24平方公里,13329人。驻地贾嗣桥,场期二、五、八
        89、夏坝镇:因山间坝地一夏姓老宅,昔为夏姓世居地,故名。4平方公里,12723人。驻地夏坝街,百日场
        90、五岔乡:因周围溪河形成五条水岔而得名。原名五福,1980年更名。38平方公里,14474人。驻地五岔场,场期四、七、十
        91、崇兴乡:原名桐岗寨,场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以兴场于高山上,故名“崇兴”。11平方公里,9949人。驻地崇兴场,场期三、七、十
        92、长林乡:以境内长林山为名。1853年建关胜乡,1980年更名为白云,1984年更名为长林。20平方公里,6358人。驻地关胜场,场期三、六、九
        93、龙登山乡:昔日宋太祖和明惠帝曾登此山,故名。原名龙山,1984年更为现名。24.5平方公里,10206人。驻地挖断山
        94、黄泥乡:境内绝大部分是黄色粘质土壤,故名。境内有海拔1032米的骆来山及阳照山。48平方公里,16257人。驻地黄泥场,场期三、六、九
        95、青泊乡:綦江流经境内,河中一石滩状如青鲌鱼,人称青鲌滩,后简化为青泊滩。27.5平方公里,13362人。驻地青泊滩,场期二、五、八
        96、河坝乡:以驻地场尾一沙坝,1915年建场时命名小河坝,故名。1951年建西湖乡,1980年更为现名。37平方公里,16290人。驻地小河坝,场期一、四、七
         
        杜市区
        97、杜市乡:据传,清乾隆时名裕隆场,因避讳,当地杜姓人多,更名“杜氏场”,后遭异姓反对,改为杜市场。32平方公里,15628人。驻地杜市场,场期一、四、七
        98、广兴乡:相传,明代广姓在此开铺设店,后逐渐兴旺,修建成街道、寺庙(广佛寺),故名广兴场。40平方公里,17837人。驻地广兴场,场期二、五、八
        99、屏麓乡:因以附近屏麓村地处玉屏山麓而得名。曾名新场,1984年更现名。23平方公里,11726人。驻地新场,场期三、六、九
        100、高歇乡:明末崇祯年间建高歇场,相传,以古对联“月小山高人散后,风停月歇客来初”中取“高”、“歇”二字得名。1949年前由巴县划入。35平方公里,14749人。驻地高歇,场期三、六、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