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6647|回复: 0

[人文历史] 探秘!江津圣泉寺摩崖题刻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12

帖子

2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98
发表于 2022-8-3 0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来自 保留地址
圣泉寺又名栖清书院,始建于明代,位于江津长江北岸,是古代江津的“后八景”之六景。这里谷深林茂、风光秀美、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幽然雅静,香火旺盛。明代工部尚书江渊少年时在此读书。他后来在《栖清书院》诗中赞曰此景:“春风岩畔草青青,苔藓模糊篆刻平。”
这里有“听琴洞”和“龙吐水”等奇特景观。在寺院后山一悬崖处有一宛若面盆的圆洞,时常能从洞里传出铿尔琴声,如击清磬,美妙极是,“听琴洞”故而得名。寺院后东北侧石壁岩缝处,有潭如井,四季“骊龙吐出”不断,此处又故名“龙吐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小春阳”之时,渝城知府陈邦器从蓉城“考绩”归渝,船抵江津天已尽黑,他不辞车马劳顿,秉烛夜游圣泉寺。对此奇景赞不绝口。民国十三年版的《江津县志》记载了此事。
圣泉寺原属双龙乡。后来乡据寺名,改为圣泉乡。这里历史人文厚重,是江津摩崖题刻最多的地方。这些题刻在后来有的遭到损毁,有的保留下来。“听琴洞”和“龙吐水”就是这里珍贵的题刻。
640?wx_fmt=jpeg.jpg
▲听琴洞处的摩崖题刻“铿尔”  庞国翔 摄
笔者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参加或组织实施了江津的三次文物普查。在“三普”中这里都作为重要文物进行登记。因它离江津城近,笔者多次陪同文友到此参观考察。每当向客人介绍“听琴洞”的“铿尔”和“龙吐水”处的“冷然”时,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铿尔”和“冷然”四个大字,竟然不知出自何位大师之手?
为搞清这问题,我于近日邀约了朋友再去圣泉寺一探究竟。费了很大力气我们到了“龙吐水”这地方,我们穿过一条水沟,准备再到悬崖边的听琴洞。这路更难走,准确说根本就没路。从水沟到听琴洞约50米的岩坡,全是齐膝的荆棘,荆棘下藏着锋利乱石,一踩就响动,且向下坍滑。岩高坡陡、荆棘遍地,破石摇动,如有闪失,行人踩滑,必会摔下岩坡,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们只站在水沟边往上仰观“铿尔”两个繁体大字。
大家反复探讨“铿尔”题刻左边的落款,因字迹不清,很难辨认。我们都觉得落款的后三个字是“道人书”三字,前面的三个字无法辨认。还好,能初步辨认出“道人书”,三字就不错了。算是有成绩,我们打道而归。
没有找出答案,我心中有所不甘。
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又约上原德感区公所的杜德元和刘明智两位老先生前往探究。但当我问起这里摩崖题刻的作者时,他们都是一头雾水,最后都说这些字据说是一个翰林所写的。
这“道人书”中的“道人”到底是谁?古代的一些道教徒或在寺院中打杂的人都自称道人,但他们必定有名有姓的。这四个大字妙趣天成,清丽韶秀,绝不是一般人为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贵州省遵义市文联系统的一位干部施遵艳说起此事。他立即告诉我贵州清代一名官员以书法见长,号什么道人,且与巴蜀有缘。不久这位热心的同仁就发来了这名清代官员书家的信息——袁思韠(音毕),字锡成,号癯道人。祖籍四川,先辈迁居贵州,道光十八年(1838)生于贵阳。后为川督丁宝祯幕了,曾官于四川。行走于巴山渝水之间。酷爱题刻,不以官显,却以书艺闻名于世。
我立即查阅民国十三年版的《江津县志》,该志卷四之二《典礼志·下》载:“圣泉寺,黔癯道人分别书写铿尔冷然四大字凿于石壁”。这部志书当时印数很少,到1949年几乎难寻一本。再查《双龙乡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我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殷玉玲女士取得联系,居然得知该馆收藏有黔癯道人袁思韠的书法作品。
袁思韠一生科场不利。同治八年他乡试中举,时年三十有三。之后两次会试均失败。因与四川总督丁宝桢有旧交情,投其门下充任幕布,于是,他一度游蜀。纵情于山水,吟月啸月,自得其乐。巴山渝水对袁思韠的艺术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书艺更上一层楼,艺术境界更加广阔。他的书法被称为同治光绪年间贵州书法界之首,成为贵州首屈一指的艺术通才。他在游学北京期间,因其书法上深厚的造诣,名声远播,求楹联碑榜者遍及海内,成为京城名重一时的书法大家。
题刻“铿尔”二字右上方注明时间为“光绪八年四月”,这正是57岁的丁保祯总督四川的第七年。说明这个怡情于山水的袁思韠,于光绪八年(1882)四月来到江津。
题刻“冷然”的落款处,只能看到“巳冬季”三字。“巳”字前的岩石被破掉,字就没了。结合“铿尔”书写时间光绪八年即壬午年,壬午年上一年时间是“辛巳”年即光绪七年(1881),这“辛”字明显是随石而落。这说明“冷然”先写于“铿尔”二字。1881年冬与1882年4月相隔只有四个多月,但很难说明袁思韠是一次来江津住了四个多月,两次为圣泉寺写字,还是两次来江津两次为此写字。这算是一个疑点。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龙吐水处的摩崖题刻“泠然”  庞国翔 摄
我曾对“铿尔”“冷然”四个字的题刻征求过不少文友的看法。他们都说这书法艺术性绝对是大家风范,非常珍贵和难得。但也有一人认为“铿尔”左边的落款中“黔癯道人”的“黔”字,写法可能是并字的繁体“竝”字,这就有些难解。其实,古人为嘱所题两幅或多幅,款落“竝”(并)字,是有可能的。况且这民国版志书说所说的就是“黔”字。
袁思韠为何来江津,除他喜山好水,好受碑林石刻之外,还可和主子丁川督结合起来思考。丁宝祯与江津仁沱场袁方城为同榜进士,并同朝为官,往来密切。江津人有所不知,清代江津盐业发达,丁宝祯是有功的。是在他的帮助下江津人才能以在自贡开发盐井争得楚岸五府一州的销场。其间丁宝祯又与江津进士李嗣元也多有唱和。总之,丁作为总督一方的大员,同幕了袁思韠一并来江津或遣袁来江津是情理之事。到底是一同而来还是袁思韠独自而来,在笔者所掌握的文献中还没有发现蛛丝马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