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2667|回复: 0

[本土文学] 长篇小说《欢镜听前传》5-10章,闯荡海南到被人设计

[复制链接]

1335

主题

1368

帖子

908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088
发表于 2023-2-23 1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第五章 闯荡海南
一九八七年,原广东省海南地区经中央批准即将建立海南省的消息传出后,丁小夕竭力鼓动欢镜听走出四川盆地到海南闯世界。在一个细雨飘飞的夜晚,欢镜听背起牛仔包,一副浪迹江湖的打扮。他来到丁小夕家中,与丁小夕告别。丁小夕将三百元钱郑重交到欢镜听手中,说:“成功了,只还我三百块;失败了,算我送你的路费。”欢镜听默默地接受了。

丁小夕撑起一把雨伞,一只手搭到欢镜听肩上,两人走过长长的街道来到江津渡口。就在渡船即将滑离码头时,丁小夕高声说道——声音在雨夜里显得分外清晰:“欢镜听,我支持你闯世界。失败了,到我家中吃饭。”那些日子,正是百万大军闯海南,从海安港到秀英港,只见一船接一船的闯海,跨过琼州海峡,蜂拥而来。人人都怀着一份梦想,在海南这块热土上寻觅着属于自己的金矿。欢镜听到达海口的第四天就发现情况不妙了,一则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二则上岛的人日渐增多,各家旅店的住宿费也相应地水涨船高。现在,不要说回去,再过两天,恐怕连住宿的钱也没有了。在海口,他曾亲眼看到一位从西安闯海南的大学生睡在海口公园旁的一棵椰子树下,饿的奄奄一息。当年,在海口,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就在欢镜听内心万分忧愁时,他走进了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海南支会主办的《天涯》杂志社。他不敢奢望得到一份编辑工作,能够做一名编务人员,给杂志社拆拆信封,跑跑腿,他就知足了。

在杂志社,一位叫冯秀枚的女士热情地接待了他。欢镜听后来才知道:她就是当时《天涯》杂志的主编。结果可想而知。也许,欢镜听的言谈举止给冯秀枚留下了好印象,就在他失望时,冯秀枚关切地问他:“你过去到过海南吗?”欢镜听摇摇头。

冯秀枚折身从另一间屋子里找了一本薄薄的书《美丽的宝岛——海南》送给欢镜听。冯秀枚的本意,是让他通过这本小册子,先从理论上了解海南,思想上有了充分的准备后,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告别了冯秀枚,回到旅店,他开始细细地阅读这本类似旅行册之类的小书。不经意间,他翻到这本书的版权页,看到这本由某出版社出版的小册子,居然印了数万册,而且出版时间在海南建省以前。他想,在海南没有建省前,这本书的销路肯定不好——本地人买的少,外地人到海南,似乎又很难专程到书店购买这样一本书。分析的结果,这本书很有可能堆积在海南大大小小的书店里。现在到海南闯世界的百万大军中,如同他一样两眼一抹黑的人不是大有人在么,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这样一本“指南”意味着什么呢?

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商机。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一夜无眠。在接下来的十多天时间中,他几乎跑遍了海口市内大大小小的书店,包租着一辆三轮车,将那本小册子一堆又一堆地运到海口的秀英港。面对那些一潮又一潮地涌上岸来的闯海者,他一咬牙,将定价只有几角钱一本的小书,抬到五元钱一本。如果是四川老乡,则降价一半;倘若碰到江津老乡,则仅收一元钱。对于那些花掉了成百上千的费用才漂浮到完全陌生的海岛上的闯海者们来说,只花区区五元钱就得到一本“行动指南”,仿佛可以用欣喜若狂几个字来形容了。还剩最后一本时,他非常得意地写了一封长信,连同那本小册子,邮寄给了他的忘年交丁小夕。

这是欢镜听掘到的第一桶金。有了一笔丰厚的积蓄后,他开始着手考查海南了——他几乎跑遍了海南的每一个县城。每到一地,他都不忘给丁小夕写信。由于邮路上的原因,有一次,丁小夕在一天内收到欢镜听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日期中寄给他的数封信。信中,欢镜听详细地叙述了他对海口、三亚、通什、文昌等地的观感。离开海南之前,他专程到《天涯》杂志社感谢冯秀枚,感谢她送了一个宝贵的商机给他。

第六章 第一次创业失败

从海南返回江津时,欢镜听不仅带回了南国阳光灿烂的气息,还带回了满脑袋创业的浪漫计划,以及一笔不多不少的积蓄。他选中了感兴趣的文化信息产业。他将满脑袋的创业计划多多少少地带着煽动情绪讲述给了丁小夕,请他参考。欢镜听给丁小夕诉说的第一步就是编书——从图书的选题、开本、设计、纸张、定价、印刷、市场推广,等等。听完欢镜听的计划,丁小夕不无担忧地说:“你说的这些,我不懂,也不敢装懂。但是,在重庆做这种业务可能不太现实。”丁小夕说的不太现实,是指当时的出版体制问题。但对欢镜听的创业精神,却大加赞赏。在他看来,年纪轻轻的欢镜听,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没什么不好的。不久,江津第一家私营文化信息公司诞生了,欢镜听策划的一套青春丛书方案(就是后来市场上极为流行的六十四开本口袋书)开始一步一步运作起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果然应验丁小夕“在重庆做这种业务可能不太现实”的担忧。对于欢镜听这种在江津小县城开风气之先的举动,江津文化界某些“蚊”人(包括欢镜听曾经十分敬重的某些“前辈”们)现出“凶相”,他们的飞短流长及种种损人不利己的举动让欢镜听若干年后都不寒而栗。在这一片冷风中,吹来一点温暖——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继楼先生给欢镜听写来一函。信中说:在重庆,尤其是在江津县这个内陆小县城,你领风气之先太早,你这套计划其实很不错,当初要是找一家文化机构,争取“挂”一个官方的头衔而不是以“个体户”的名义实施,情形就会大不一样……

欢镜听事后总结,他确实忽略了一个问题:沿海与内地不单单是一个地理区别,更主要的是人们观念上的差异。那些年代,在内地许多人心目中,一个文学青年,只能老老实实地写一些我们的祖国似花园般的锦绣文章,一边做着出名的美梦一边还幻想着挣钱的实利,那还得了。于是,在经过半年的左冲右突后,碰得头破血流的欢镜听不得不败下阵来。一天下午,他含泪遣散了所有的员工。在给员工发完最后一次薪水后,他从海南带回来的原始积累变得一无所有了。为了这套计划,他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财力,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如今功亏一篑,眼睁睁看着计划被一波接一波的“人事”付之东流。最让欢镜听伤心并深感惊惧的是整他整的最疯狂的人,恰恰是平时在物质上得到过他极大帮助的某些朋友,诸如一个供职某国有企业的年轻人阿三,他一边吃着欢镜听的饭、喝着欢镜听的酒、花着欢镜听的钱、在欢镜听面前口口声声自称好朋友一边却在背后捅着欢镜听的刀子。这种极
端的“害人不利己”的残酷做法,远远不是“嫉妒”或者“眼红”两个字就解释了。

那时候,丁小夕已经搬了新家,有了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在客厅那张长沙发上,丁小夕是第一次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的男子汉痛心疾首的样子,也是他第一次看到欢镜听一边泪雨滂沱、一边尽情地破口大骂那些忘恩负义的所谓朋友。骂完后,他一边流泪一边喝酒,一杯接一杯。丁小夕的夫人担心欢镜听喝醉,正想劝他少喝两杯,没料到丁小夕却说:“他愿意喝多少,尽他的量喝。”没有多久,欢镜听就醉倒在那张长沙发上。第二天上午,当欢镜听酒醒后,才知道自己昨夜吐得满地满身。他的衣服已经换成丁小夕的服装,屋子里有一股酒臭味。丁小夕两夫妇显然已经上班去了。在欢镜听的脖子上,一根红毛线系着一把银灰色的钥匙。沙发边的桌子上,有一张白纸,丁小夕用铅笔在白纸上流利地写着一行文字:这把钥匙给你,我的家,你随时可以进出。带着忘年交的温暖,欢镜听重新背起牛仔包,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闯世界——他决定行万里路了。离开江津前夕,他特意到田子一家中道别。田子一拉着他的手,对他说:“如果公司以后需要你,我希望你能够回来。”欢镜听庄重地许诺:“往后公司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回到你身边。”三年后,为了当初的千金一诺,欢镜听真的回到了田子一身边。同样是三年后,欢镜听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书店看到广州某“个体户”文化公司策划实施的一套六十四开本的“口袋书”,再一了解,居然是当年最畅销的书籍,他真是感慨万千……

第七章 北京月坛邮票市场的个体邮商


从这座城市漂泊到另一座城市,后来,欢镜听到了北京。如同大多数的文人经商一样,在开初的几个月里,他处处碰壁。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他带到北京准备做生意的本钱很快地减少了下去。越来越严酷的现实在不断地打击他的自信心的同时,又逼迫他不得不非常冷静地思考这一切。一天,他来到颐和园,独自租了一条小船,划到湖心,然后躺倒在船上,呆呆地望着湖边高高耸立的万寿山出神。真的是应验了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建筑在万寿山上的那些红墙绿瓦的楼阁突然间给了他莫大的启示:定位,对,找准位置。在欢镜听看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些从东街一元钱批发出来的丝袜贩到西街卖两元钱的做法,只有在那些极其平民化城市才有生存的空间;如果说广州人将事业当作生意来做的话,北京人则将生意做成事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造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大相径庭。

欢镜听做起了邮票生意。前面说过,做邮票生意并不是欢镜听掘的第一桶金,更非他资金的原始积累。在闯荡北京之前,他已有过闯荡海南的经历并在那座海岛上靠销售图书挣到生平第一笔丰厚本钱。因为有了这样的本钱,所以,他才敢于到人才济济的北京闯天下。然而,北京却是他真正的发祥地。如果不是在北京,他就不可能在后来成为一名虽不算太成功、但也不算太失败的商人。北京的月坛邮票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集邮品集散地。在月坛邮市里,欢镜听看到那些邮票大亨们是如何联手炒作某一类集邮品从而一夜暴富的,百万富翁、千万富豪在月坛邮市里比比皆是。然而,邮市如股市,一般情况下,每十个人中,一人赚钱、二人持平、七人亏本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客观规律。许多昨天还是大款的富豪,或许投资失误购进一批追风票烂在手里,一夜间血本无归的事例同样屡屡发生。

开初,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欢镜听也想挤进龙票帮里,借他人的旺气沾一点红利。所谓龙票帮是圈外人对另一层能够左右某地邮市的大生意人的称呼,跟股市里大户性质差不多。那么,为什么叫龙票帮呢?凡是集邮的人都知道,龙票是清朝末叶发行的一种邮票,简称大龙票,这枚邮票从发行之初就开始了一系列真实得几近于传奇故事的曲折经历。据估计,到今天,这枚邮票的存世量不超过十枚,其珍罕的程度可想而知。大龙代表着实力,也代表着某人在某地某邮市言行举止的分量。但是,欢镜听想进入龙票帮依傍别人的旺气分一杯羹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原因很简单,龙票帮是一群身家百万以上的富翁组成的纯经济组织,讲究的是投入股份,一股十万元。

天啊,这个股份的每一股都足以让当年的欢镜听视为天文数字。经过仔细分析,欢镜听冒着巨大的风险做起了苏联小型张邮票。纯粹爱好集邮的人也许不是很清楚,但中国的大多数邮票商人却是明白的:外国邮票、特别是外国的小型张在国内邮市属于冷门票,除了极少的集邮爱好者零星地买一点以外,基本上没有商业性的炒作空间。不能炒作,就不能大起大落,自然就不能在起起伏伏中获取暴利。而龙票帮们则全靠这种炒作赚取滚滚财源。但是,在欢镜听的观察里,苏联小型张大多采用铜版雕刻印刷,其精美程度在全世界有口皆碑;北京又是众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的必游之地,这些在国内缺乏炒作空间的集邮品,送到那些外国人或者经常往返国际的中国人面前,想必他们是喜欢的。抱着虽然发不了大财、但只要能挣钱的朴素想法,欢镜听开始了他的国际倒爷生涯。他几乎每十天半月从两条不同的路线进入苏联地区:一条是从北京飞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转机到新疆的和田、喀什或伊犁,通过当地的边境口岸进入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另一条则从北京飞哈尔滨,再从哈尔滨转机到黑河,渡过黑龙江进入苏联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这一次,欢镜听给自己定位很准。手里有了一笔丰厚的积蓄后,他果断地退出邮市,远离了这个风险绝不亚于股市的商海。在北京月坛邮市的历练,尤其是龙票帮这种既松散又紧密的经济组织形式启发了他,到后来,他手下有了七个人,组成了一家名不正言不顺却又合理合法的“公司”,他自称是市场推广团体。说它名不正言不顺,是因为该“公司”没有注册,没有招牌;说它合理合法,是因为欢镜听每到一个地方,看准一个项目,立刻在当地找一家正规的公司,借助该公司的合法手续,缴上管理费、税收,一封电报或一个电话,这 七个人从各地迅速赶来,由欢镜听统一调遣。这种看似打一枪换一炮的游击战般的经营方式,很符合欢镜听这种四海为家的浪人性格。靠着这种所谓的一边挣钱一边旅游的方式,他由南到北、从西向东地走遍了全中国。他后来谐趣地说:“我在三十岁以前,就走遍了南来北往的路,找过了东南西北的钱。”

第八章 返回故里身兼数职

时光到达二十世纪的一九九一年,当初那家小小的几江河建筑公司已经发展成一家跨行业的乡镇集团公司,田子一顺理成章地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这时候,他想起了欢镜听。一九九一年十月一日——那天是国庆节,已经升为教委副主任的丁小夕家中高朋满座,两夫妇正在非常得体地迎来送往之际,西装革履的欢镜听忽然出现在他家门口。惊喜中,丁小夕忘记了满屋子的客人,立刻冲出屋门与欢镜听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九九一年十月中旬,欢镜听出任集团公司下属的商贸公司总经理,兼任两家食品加工厂的厂长。在集团公司内部,谁都知道欢镜听担任的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这,要从公司的体制说起。如同大多数乡镇企业一样,最初的发展都是由几个人或几个家族牵头,渐渐地发展壮大。随着公司的发展,人员也在不断增多,而新进的员工中,又大多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家族衍生出来的既得利益者,亲朋好友,师徒关系等等。公司草创初期,这种带着浓厚任人唯亲似的经济纽带或许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公司壮大后,需要引进新的人才,建立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时,必然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于是,新旧矛盾就会激化,内耗随之而来。这种内部的战争绝不亚于商场上的拚杀。身为集团公司董事长的田子一是明白这一点的。他将这副重担交给欢镜听,除了两人在忘年友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任感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欢镜听不属于既得利益群中的人员,与他们没有任何互利关系。

那么,摆在欢镜听面前的是怎样的企业呢?欢镜听担任总经理的这家商业公司原本是一家老集体企业,女工占绝大多数,集团公司不久前兼并过来。问题在于,兼并的结果虽然得到了扩张的地盘,但原公司所有的人事矛盾同样转移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暗流汹涌的人事纷争成为一大难题。他兼任厂长的另两家食品厂的情况更糟糕:一家是生产四川特产天府花生的老企业,同样是集团公司不久前兼并过来,因经营不慎,造成大量的货款收不回来,企业多年的积累付诸东流,工厂停工多时;另一家食品厂是集团公司投资兴建,因项目选择失误,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问题还不在这
里,按理说,乡镇企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灵活的机制,没有国有企业那些看似完善、实则严重阻碍创新力的若干条条框框。然而,原本是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不知为什么,一旦组建成集团公司后,将国有企业的许多条条框框搬到公司里。比如,作为总经理兼厂长的欢镜听,只有经营管理的职责,没有解雇不称职员工的权力。因此,客观地说,对于满脑袋创新思维、喜欢“每天的太阳都是全新”的欢镜听来讲,在这样的环境里来实施他的发展宏图,即便取得了短暂的成就,最终的结局注定是失败。

欢镜听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大发雷霆——他不敢相信一座正规的仓库会出现这样的荒唐事:仓库保管员对进、出货物从不记录,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因为仓管员不认识字。“这仓库里几百种品种,”欢镜听异常惊奇地问,“你靠什么来记录呢?”那位四十多岁的仓管员——集团公司一位元老级妇女先是奇怪地看了看欢镜听,接着指了指心窝,答道:“公司里上上下下哪个不知道我的记忆力很强?”她又环视了一遍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物,“进进出出的东西,我心里全都有数。”欢镜听啼笑皆非地说:“无论是购进还是卖出的货物,必须要有他人监督,要签字。作为仓管员,这是起码的常识……”没等欢镜听说完,那位中年妇女立刻做出一副横眉怒目的样子,双手叉在腰间,理直气壮地问:“你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怀疑我品质有问题?你可以到公司老一批职工中去打听,我拿过公家一丝一线回家吗?”私下里,没有任何一名员工不这样认为:应该撤下这个仓管员,她确实不称职;但明地里却又有不少员工替仓管员说情。在他们看来,她虽然没文化,但是,她确实是一个品质很好的人,从来没有发现她私自拿东西回家。问题在于,工厂与家庭不同,车间也并非私人的客厅与厨房,好品质和无文字记录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呀!为了撤换这样一个仓管员,说情、威胁、辱骂等等持续了近半个月。最后,上告到田子一董事长那里,由田子一董事长一锤定音:“欢镜听没错,我支持他。”这场不可思议的风波,并没有因为田子一董事长的一锤定音而平息下来。在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的公司内部,欢镜听这一最正常的人事调动居然触动了集团公司一位绰号叫做寡骨脸的领导。一天,寡骨脸亲自找到欢镜听说情,最后,他给欢镜听丢下一句话:“给不给我的面子,你看着办好了。”欢镜听没有给对方的面子。祸根就这样埋下。

欢镜听无法更改集团公司的人事制度,为了企业发展,他只得另辟蹊径,采用他在北京经商时的那种灵活的经营方式,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人才。在这些人才里,有退休的工程师、有在原单位不得志的技术员、有坐过牢的国有企业的厂长、有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农村青年……欢镜听带着他们奔赴全国各地,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建立销售点。他们的收入直接与效益挂钩。应该说,公司后来能够出现一线生机,与这样一批招聘来的人才密切相关。但是,每到节假日,这些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人才却享受不到正式职工的福利,对此,不仅他们有怨气,就连身为经理兼厂长的欢镜听也颇有看法。为了安抚他们,欢镜听只好带他们到饭店吃一顿,给每人敬一杯酒。这年,食品厂自投资失误以来,账面上第一次出现了盈利。田子一董事长对欢镜听赞不绝口:“做得好,做得好。”

第九章 寡骨脸设计陷阱
埋下的祸根是要发挥作用的。这个机会终于被寡骨脸等到了。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一日,食品厂缺乏流动资金,情急之下,欢镜听以父母的房产向几江河银行担保抵押贷款。欢镜听的父亲在贷款合同书上签了字,从而解了食品厂的燃眉之急。寡骨脸很快获悉了这个情况,暗中开始了他的“陷贷计划”。就在这时,又一个机会天赐良机般地送到寡骨脸面前。一九九五年初,欢镜听以商贸公司及两家食品厂的名义,联合举办了产品订货会。会后,有四万余元现金开支无法正常入账。于是,欢镜听去请教寡骨脸。对于欢镜听来说,数年前那次比芝麻还细小的“没有买面子”的人事安排,他早已忘之脑后,更没想到对方会利用这件事来陷害他。寡骨脸先是假意安慰道:“这种开支,虽然摆不上桌面,但是,又是生意场上人人都知道的规则,不这样办,生意就别做了。”按照寡骨脸指出的建议,欢镜听弄来几张空白发票,填上一些项目,交给财务做账。欢镜听前脚做完账目,寡骨脸后脚便将这些证据悄悄抓进手心。

一天,集团公司一位中层干部私下找到欢镜听,告诉他一个让他震惊万分的消息:寡骨脸已经开始了“陷贷计划”,让他还不了几江河银行的那笔贷款。天啊,欢镜听一听对方的“陷贷计划”,禁不住冷汗从头上滚滚而下,倘若对方的阴谋真的得逞,房产就会被银行抵押,父母就会流落街头。那一刻,欢镜听又惊又气,惊的是人心竟然如此险恶,气的是寡骨脸“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地整我”?欢镜听将精力全力以赴地用到了生产经营上,他哪里还会记得四年前因为没有买人家的面子从而种下了遗祸至今的祸根。好!欢镜听一咬牙,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曾经走南闯北的欢镜听,在生意场上领教过若干的尔虞我诈,当得知危险已经逼近自己时,他立刻将本已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商战”中的心劲收了回来,将计就计,同样设计了一个“陷贷计划”,将寡骨脸紧紧地绑在这个计划里。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整个计划的操作过程完全像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按欢镜听后来的说法,事实再一次证明,专事整人的人并非比其他人多长了一个脑袋,而是他有整人的时间和整人的条件。等到寡骨脸发觉上当时,欢镜听已经从几江河银行取回了贷款合同。当天晚上,躺倒在床上,他禁不住出了一身的冷汗。

于是,那根“空白发票”的祸根终于引爆了。很快,寡骨脸将那些发票抛了出来。有意思的是,当双方都摊牌后,寡骨脸出人意料地提出私了,遭到欢镜听的坚决拒绝。他很清楚私了的后果是什么。欢镜听对他说:“就算我是一个大坏蛋,也决不会与你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寡骨脸扬了扬手里的证据,得意地说:“凭这个东西,你已经犯法了。只有我才能帮助你。”欢镜听并不接受对方所谓的好意,他说:“我就是去坐牢,也决不会跪倒在你脚下。”不久,检察院对欢镜听实施监视居住。事实上,在检察官们接手的所有的经济案件中,这个案件是最简单不过的。案情简单,作案方法原始,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好,坦白交代积极……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在监视居住四十天后,改为取保候审,等待检察院提起公诉和法院的判决。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生了两件改变欢镜听命运的大事:第一件事:妻子提出离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到来各自飞。欢镜听坦然接受了,很快办理了离婚手续。第二件事:欢镜听离婚后不久,突然失踪了。

第十章 黑夜逃亡

一天深夜,欢镜听悄悄离开江津,前往广东。从法律角度说:欢镜听处于取保候审期间,未经司法机关同意悄悄离开居住地,属于逃亡。实事求是地说,欢镜听并不害怕坐牢,否则,他就没有勇气拒绝寡骨脸提出的“私了”。他当时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类似他这样的经济案,拖一段时间,也许就不了了之。因此,他一横心,选择了法律意义上的逃亡生涯。列车进入贵州地界时,欢镜听惊惶的心情才平静下来。这时候,他才想起,身上的衣袋里只有几十元钱了,到了广州,他将面对怎样生存下去的问题。广州对他来说并不陌生,那座城市里有他做生意时认识的几位朋友,投靠他们,谋一碗饭吃应该是一件不太困难的事情。可是,他现在的身份已经不是某某经理,某某厂长,而是一位逃犯。他必须躲着他们。然而,他又必须要解决两件大事:第一、找一处不花钱就能居住的地方;第二、找一份不花钱就有饭吃的工作。

那么,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工作,哪儿找呢?欢镜听做梦都没想到,一位可以影响他一生的神秘姑娘正在前方等着他

……

(未完待续,节选自《欢镜听前传》,作者欢镜听)

114333vkfltwowgq610g9z.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