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江津在线 网站首页 江津概况 人文历史 查看内容

聚奎中学堂的世纪风云

2010-7-8 00:00| 发布者: 江津在线婷婷| 查看: 1751| 评论: 0|原作者: 庞国翔

摘要: 聚奎中学位于江津区白沙镇城郊的黑石山上,从清代同治九年创办聚奎义熟开始,发展成聚奎书院,演变为聚奎学堂、聚奎小学、聚奎中学,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   黑石山,原名宝峰,后以多黑石得名。此山得造物者厚 ...
  聚奎中学位于江津区白沙镇城郊的黑石山上,从清代同治九年创办聚奎义熟开始,发展成聚奎书院,演变为聚奎学堂、聚奎小学、聚奎中学,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 
    
      黑石山,原名宝峰,后以多黑石得名。此山得造物者厚爱,经亿万年而成磊磊球石,灵动独特,天下一绝。赖前人恩泽而有森森古木,后人苦心经营遂添百花之圃,招来群鸟栖息,鹭鸶云集,有成百鸟之园,是读书求学的最佳境地。 
    
      清同治七年,乡人张元富与邓石泉商议在此办学。同治九年,办成聚奎义塾。张、邓二人又打会集资,开工建造书院,在邓石泉的操持和国璋等的支持下,光绪六年,聚奎书院正式成立。书院共办理了25年,每年考中秀才约10左右,占全县名额的一半,其中考中举人的有5人。
    
    1905年废书院办新学。改办成聚奎小学堂,后发展为聚奎中学堂”,邓鹤翔任堂长。执教老师多为前去日本留过学的前清秀才,国学基础深厚,又具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新学的教学理念,加上黑石山独特的育人环境,因而新学开办不久,就增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了。聚奎这所百年中华名校,不仅培养出了无数的栋梁之材,而且古风古韵,见证了百年世纪风云。
    
     
    
    聚奎三杰扬天下
    
     
    
    在聚奎的莘莘学者中,成名甚早的诗人吴芳吉和书法家邓少琴和画家张采芹被称为“聚奎三杰”。
    
    吴芳吉先在重庆城区和德感场读小学。后来随同母亲到白沙镇,1906年,转入聚奎初小第一班,入学后因他思念在狱中的父亲吴传姜,在龚梦如的资助下他就步行到重庆,在狱中他了解到父亲的冤情后,便自己写下状子到巴县衙门口击鼓鸣冤。县衙升堂,一看鸣冤者竟然是一个10的少年,很是惊奇,又看了长长的诉状写得字迹端方,情词恳切,便更为惊异。县衙很快就审查后就当场将他父亲释放。
    
    1909年,吴芳吉13岁,他在课堂上仅用两小时写成了命题作文《读外交失败史书后》,全文达1400余字,国文教师留日回国的同盟会员肖湘看到此文后拍案叫绝,他立即进行圈阅,共批语9处,470字。肖湘在总批中写道:“以诗论文,有李太白之豪放与杜子美之谨晋严。何物神童,文心狡狯乃尔,使我精神为之振荡也。咄咄怪才。”随后,此文被抄印到县内外展览,很快吴芳吉的名字就随着这篇妙文传遍巴蜀,他被公誉为神童。肖湘在学校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摸拟民主”的选举活动,在学生中选举“总统”和“议员”,举行“议会”,通过“宪法”,吴芳吉被选为“聚奎大总统”,由同学们抬举着畅游校园一周。1909年冬,吴芳吉以总平均84·8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聚奎初小第一班,列第一名。
    
    1910年,清政府开办清华留美学校,聚奎选送吴芳吉等三名学生到成都初试,省视学邓福仙向主考推荐吴芳吉,说:“该生除英文外,其于各科都是奇才……”1912年,清华留美学校开学,吴芳吉再去北京学习,不久,四川籍学生何鲁和黄秉文被美籍教师侮骂,全班同学愤愤不平,吴芳吉遂被选为四川代表,同校方展开了斗争。到学生会食堂门口张贴大字报,指出美籍老师的错误。事情闹大了, 清政府教育总长范源谦要每个闹事学生写悔过书,方能上课。 
    
    大多学生在家长的劝说下写了悔过书,只有吴芳吉坚决不写,他被学校无情开除,流落北京街头。1913年春,16岁的吴芳吉在他人的帮助下启程返川,途经宜昌时,已身无分文,他只好乞讨沿江而上,历时5月才回到江津白沙,此时他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他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纪行诗》70首,寄给好友吴宓。1915年,吴芳吉与同学邓少琴和姻弟何树成到上海,准备投笔从戎,参加学生军,未成,后经过吴宓介绍,到右文社任校对。1916年,吴芳吉与邓少琴一起回到江津白沙,在家中自学读书。1919年,吴芳吉赴叙永县永宁中学任国文教员,7月赴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兼任校办的《新群》杂志诗歌编辑。在此期间,他写出并发表了后来流传于世的《婉容词》等诗篇,引起的文化界的强烈反响。不久《琬容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吴芳吉名振大江南北,成为著名诗人。
    
    1920年秋,吴芳吉应聘到长沙明德中学任教,临行,友人郭沫若赠诗云:洞庭古胜地,屈子诗中王。遗响久已绝,滔滔天下狂。愿君此远举,努力轶前骥。苍天莫辜负,也莫负衡阳。
    
    这时,吴芳吉的生活较为安定,自题其居室一联:南国芳草地,西方美人居。以后,任周南女校国文教员,西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教授。
    
    1927年秋吴芳吉应成都大学张校长之邀,回川任成大教授。次年秋,任成大中文系主任。1928年2月,吴芳吉与吕子方等商议在重庆办大学,由吴芳吉撰写《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宣言中提出的宗旨是:“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这宗旨从1929年重大创建至今已八十年,始终为重大持续奉行。吴芳吉于1932年5月9日在江津中学校长任上病逝,时年36岁,家人遵瞩将其葬于黑石山的聚奎中学校园内。
    
    邓少琴,比吴芳吉小一岁,由江津县几子乡转入奎小,以《重九登高记》一篇作文得师友赞赏,与吴芳吉成为密友。初小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便随萧湘老师到乐山学习,年底返家后,刻苦读书自学。
    
    1915年,与吴芳吉同去上海,工余读了大量的史、地文献,自学英文、日文、世界语。有一天,遇见一个日本人,交谈中那个日本人知道邓少琴是江津人,使列举了许多四川地名,问邓少琴,邓少琴不能答,那人又列举了江津许多小 地名,甚至包括一些无名的小土地庙,一一说明其位置,相距里程,自夸对四川地理了如指掌。这使邓少琴大为震动,立下研究四川史地的宏愿,暗下决心:“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我还要超过他。”1917年,邓少琴任重庆《强国报》编辑,社长公孙长子余培初是著名书法家,见他书法很有根底,便用心指点飞白双钩等书法。邓少琴的书法从而突飞猛进。后来,邓少琴又任《新蜀报》编辑,先后与恽代英,萧楚女,张闻天合作共事,在结交中深受革命思想影响。 
    
    邓少琴在20多岁前后时从事过多种职业,除报业后,还曾任渝女师、津中教员,当过四川靖国军总司令部秘书,又曾随北京专员去威远、荣昌、成都考察社会情况,搜集川江航运史料。1927年,邓少琴应卢作孚之邀,任北温泉公园筹备主任,其间曾兼任北泉小学校长,协助卢子英建设北碚实验区,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1929年时,邓少琴已经是川江航运方面和四川史地及书法上颇有名气的专家,便应邀兼任重庆川江航务管理处秘书,主编航运专刊《星搓周 刊》,兼任二十一军军部编委会委员,“九一八事变”后,邓写的抗日救国的一些文章,被川东南的部队训练班作为重点教材。
    
    邓少琴则是致力于实地考察四川所有通航的河流,撰写专著十余部。他说:“我是一个邮差,四川通航的一百多条河我都一一步行考察过。”他以坚强的毅力,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终于实现了他超过日本人的宏愿。1951年,邓少琴辞去川大教授兼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到重庆主持筹建西南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其时,他还去云、贵指导当地文物、博物的业务,调查搜集文物。1953时,西南博物院建成,是全国各大区中收藏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博物馆。1955年,大区撤销,西南博物院与西南人民科学馆合并,成立重庆市博物馆,邓少琴任副馆长,主管业务,当时红岩革命纪念馆,新华日报营业部,红岩村三处纪念旧址的筹建,即由他具体负责。以后十多年中,他又发表了《巴史新探》、《巴蜀史稿》、《西康省志》、《沿革志》多种专著。1973年,邓少琴去浙江、福建、海南等考察悬棺葬,写了多篇论文,这是建国以来学者对此课题的最初研究成果,在考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采芹,原名张学荣,1901年生,9岁丧父,14岁丧母,与幼弟相依为命,他只得设法谋生,但读书自学不,1917年,微有积蓄,携弟报考聚奎高小,被录取入学,张采芹各科均优, 特别国面画艺十分突出。每期与弟都列班上前三名内,深得老师赞赏,每期都免收学杂费,还发给奖学金补助。
    
    1920年,张学荣19岁,考入江津中。1922年,中国第一所传授西洋画艺的“上海美术学校”创建,招收第一班学生。他还差两年才能毕业,取得初中文凭后,才有资格报考。老师罗钟灵知道张学荣的真才实学和画艺特长,便替他借了一张已毕业学生张采芹的中学毕业证书去报考。录取后,张学荣从此改名张采芹入学。1925年,他在上海美专毕业,带着有第一名字样的文凭到成都,历任四川美专、艺专、女美、女 师、省师、高师、师大,南虹,树德等校美术课教师,他一面认真教学,一面勤奋作画,将西洋面技融入国画,画艺日益精进。1929年,上海金城美术工艺社出版了他的《采芹画集》和《采芹近墨》。
    
    1929年,张采芹在成师大执教,吴芳吉在成大执教,两校同在旧皇城内,二人每晚都见面。张采芹了解成都文教界爱好吴芳吉诗歌的甚多,使联系美利利印刷局代印《白屋吴生诗稿》 2000册。吴芳吉也向张采芹建议,将《采芹画集》与诗稿,同作为“聚奎丛刊”发行,以后,成都、重庆等城市求张画者众多。他一边坚持提高画艺,一边资助来川的画家,结交了张善子、张大千、 徐悲鸿、傅抱石、关山月、黄君壁、周千秋等名人,相互切磋,互赠作品,一时间,张采芹成了成都画界的核心人物,名噪巴蜀。
    
    1979年,赵紫阳总理访英,将张采芹画《墨竹图》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女王依丽莎白二世,收藏陈列于英国皇家博物馆。1981年,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来访前,谈到很欣赏张采芹的画,外交部美协提出,要张采芹绘成《紫藤》。国王后来华访问期间,特意到成都专门接见张采芹,张采芹将所绘一幅《紫藤双燕图》奉赠,国王对这赞赏不已。
    
    因为吴芳吉、邓少琴、张采芹三人的成就,聚奎中学的师生就将吴诗、邓书、张画为“聚奎三绝”,后有人觉得称“聚奎三杰”更为妥贴。
    
    吴、邓、张三人,都十分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互为挚友。1926至1928年,吴芳吉、邓少琴几次返校编修校史,写成了约10余万字的《聚奎史稿》及《建设聚奎义务大学提议》,邓亦用双钩体写成《校训》给黑石山留下珍贵的史料。聚奎开办中学后,吴芳吉又为学校推荐了周光午,刘弘 度,张湘等良师前来执教。吴芳吉去世后,其家遵其遗嘱把他读过的书赠给母校。张采芹虽然长期在外,但对家乡托办的事,总是亟力促进办成,1930年以后一段时间,省教育厅只许开办职校,限制开办普中,江津的几江女中,承候中学及聚奎高中部,都是在他多方奔走,尽力疏通后,才顺利批准立案的。
    
    张采芹和邓少琴分别于1984年8月23日和 1990年1月16日去世。他们的遗骨先后归葬黑石 山,与吴芳吉遗骨永远相邻相伴。 
    
     
    
    陈独秀聚奎讲学题字又题联
    
     
    
    1938年夏,抗战军兴,在中共的呼吁下,国民党将监狱中的陈独秀释放。此时中国大片国土和城市沦陷,已是花甲之年的陈独秀秀偕夫人潘兰珍随避难的人群于8月3日来到抗战大后方——陪陼重庆近郊县江津。
    
    邓家是江津的名门望族,书香之家,还创办了聚奎学堂。邓蟾秋是江津农工银行的董事。1929年曾就读上海复旦大学,参加C·Y(共青团),早在五四时深受《新青年》影响,对陈独秀十分仰慕,1940年的9月中旬,他与弟弟聚奎中学董事主任邓缡仙及侄儿邓燮康第三次邀请住在江津的陈独秀到白沙镇黑石山避暑疗养。早在1939年夏和1940年8月陈独秀就应邀二次来此避暑。这次又应邀请,要在白沙邓氏旧居住上两个多月。
    
    这年八月正是邓蟾秋70华诞,也是聚奎学堂60周年校庆。聚奎中学堂与邓家有着不解之缘。聚奎学堂最早是邓家所开,邓蟾秋是聚奎中学创办人邓石泉的第五个儿子,也是聚奎中学第一任校长邓鹤翔之弟,后学堂公办,邓家仍捐赠大量办学资金,邓家为聚奎中学堂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邓家人仍执掌着聚奎中学堂董事会主任之职。聚奎中学堂的喜事,这当然也就是邓家的喜事。  
    
    陈独秀住在邓家,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午邀他来学校“鹤年堂”给全体学生讲演。10月2日,陈独秀身穿蓝布长衫,外套马褂,脚蹬布鞋来到学校。他体态清癯,虽脸上布满苍凉,但两眼却显得深邃,陈登上讲台,说话慢而有力,他先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掌故,劝告青年学生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民族作贡献。接着,他又讲东洋小日本想霸占中国,全国人民要一致对外,争取抗战胜利……陈独秀讲演大约40分钟,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讲演完毕后,学生们站立两旁热烈鼓掌欢送,陈独秀对每个学生都点头微笑,稳步前行,显得很是高兴。这是陈独秀生前所作的最后一次演讲。
    
    邓蟾秋70大寿的祝寿宴会在邓家宽敞的庭院里举行,可谓是高朋满座,宾客济济。学校庆,家中也庆,宾客不断,人来人往。各界名流纷纷前往祝寿,真是热闹非凡。陈独秀与欧阳竟吾、周光午、高语罕、台静农、邓仲纯等文化名流座在一席,他们首先向寿星邓蟾秋献上了有陈独秀等名流具名的《邓蟾秋先生七十寿序》,并由司仪进行了唱诵。
    
    大家都谈论着时事,话题很快就集中转移到聚奎学校上。陈独秀站起来说:“一个人聚财不难,疏财实难,像蟾秋翁百万家财,就以十五万赠聚奎,五万办图书馆,设义仓、济困厄、修桥铺路,无不慷慨解囊,其余分赠子侄亲友及乡中贫寒有为之士作留学费用,自己仅留五万度晚年,古往今来,实属罕见,真不易矣……!”
    
    言毕,陈独秀在餐厅的桌子上用大笔写了篆体“大德必寿”和“寿考作仁”两幅字赠与寿星邓蟾秋,邓寿星笑容满面地说:“谢谢!谢谢!”陈独秀又说:“按年龄,你比我大,论财富,你比我多,怎样写都不过分。”邓寿星非常高兴,他收起这两幅字,如获珍宝。校长周光午接过话题说:“陈先生写的话,不仅是可以适用邓先生一个人,大德必寿,寿考作仁,其实是条公理,不如将来找个人,刻在聚奎学校内,如何——?”邓蟾秋笑了笑说:“好,好,这是陈先生给我们学校增添的新景致呀!”
    
    后来,学校请人将两幅大篆分别镌刻于黑石山顶之鹰嘴石与团石包上。“寿考作仁”后于“文革”中被红卫后砸毁——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寿宴快要结束的时候,陈独秀又题撰了《贺邓蟾秋先生七十大寿联》赠寿星邓蟾秋老翁,联曰:
    
    火学从衡称卓彦;
    
    事功耀赫当寿铭。 
    
     
    
    冯玉祥聚奎咏诗凭吊诗人
    
     
    
    1944年9月,冯玉祥将军来到白沙镇南四公里的风景名胜地黑石山,向聚奎中学的师生员工作献金抗日的演讲。演讲完后,冯玉祥将军还在校园里参观了辛亥革命中白沙首揭义旗的聚奎学校,参观了清代建筑的聚奎书院,并到白屋诗人吴芳吉墓前悼念。冯玉祥不仅是一名爱国将军,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与中共交好,而且他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丘八诗人”,他非常敬慕“白屋诗人”吴芳吉的文品和人品。冯将军在聚奎校园内的吴芳吉墓园,追怀往事,沉吟良久,口占《黑石山》“丘八诗”一首,高度赞扬了白屋诗人吴芳吉的爱国热忱,诗曰:
    
        白沙镇,黑石山。
    
        吴芳吉,有坟园。
    
        吴先生,是铁汉。
    
        求真理,能苦干。
    
        在清华,不回还。
    
        中外人人把头点。
    
        被围八个月,那是在西安。
    
        有米送给人,自己饿死亦安然。
    
        志士仁人心,既是英雄又好汉。
    
        我走到坟前,诚恳来祭奠。
    
        好朋友,未见面。
    
        彼此永远记心间。
    
        谁想到,今日经过黑石山,
    
        男女学校两大片,
    
        永远桃李无边绿。
    
    后来,这首诗由广元书法家侯正荣书写,刻于聚奎中学内吴芳吉坟右侧的黑石上,永远纪念,启迪后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