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江津在线 网站首页 江津概况 人文历史 查看内容

津城古井今何在?带你走近古井的故事

2014-12-2 00:00| 发布者: 江津在线婷婷| 查看: 3313| 评论: 0

摘要: 附近的居民正在南井取水见习记者徐亮陈元媛摄 井,乃象形字,甲骨文“井”像两纵两横构成的框架,本义为人工开凿的、有方形护栏的、提取地下水的水坑,后引申为人口聚集的自然村邑。《说文解字》白话版井,古制八 ...
    附近的居民正在南井取水 见习记者 徐 亮 陈元媛 摄
    
    井,乃象形字,甲骨文“井”像两纵两横构成的框架,本义为人工开凿的、有方形护栏的、提取地下水的水坑,后引申为人口聚集的自然村邑。《说文解字》白话版井,古制八家共汲一井”,《易•井》有云:“改邑不改井”,《管子•小管》也说:“处商必就市井”。足见井对人类聚居、发展繁荣的意义。那么,处在长江之滨的江津凿井有何意义,这些古井是否还存在呢?且看小编为你打探。
    津城古井今何在?
    
    庞国翔
    
      古井不同于水凼,是指由人工挖凿而成的有一定历史时段的能汲取出水的深洞。江津古城是半岛,地下水源丰富。
    
      民国版《江津县志》所载《城图》表明:城中四井,集中在离江边稍远的城南。一是城内小官山西侧今几江幼儿园旁的小溪边,有一水井,无名;二是南门东侧城墙根下夌角塘处,有一水井,无名;三是在大阳嗣桥处有一水井,即是今菜市小学对面,名叫吊井坎。原井台呈梯坎状,井很深,打水提水要用吊桶,故名吊井坎。
    
      以上三井都在城内小溪边,水质较差。特别吊井坎,旁有一纸筋作坊,污染甚重。以上三井早无,但吊井坎这地名现仍在使用,此处有一小区叫吊井坎小区。
    
    南井:唯一名在井存的老井
    
    
      江津古城内有名的是南井,南井在南门处。乾隆版《江津县志》(卷二•泉水)篇云:“南井,南安门内。”光绪版《江津县志》(卷二•古迹)篇、清末《江津乡士志》(卷三•地理篇)也是同样记述。
    
      古井呈四方井状,旁有株老黄葛树,井边原有井坝。后来拆除城墙和南门,修绕城公路,路面抬高,因而形成井旁高坎。早前此井之水汲源于鼎山和石子山之麓,质好盈满。现在井水渐少,打水也得提绳吊桶,成津城吊坎井第二。
    
      南井又名火井坎。何为此名?一是此处正对县衙旁的火神庙。二是古时城内百姓迷信,家有婚丧嫁娶或生疮害病之事,就沿此出城,在南门边的水井边烧香点烛“扑水饭”,深夜此处常是烛火闪烁,故名。
    
      南井开凿于何时?有人臆想说此井建于北宋,是江津最古老之井。此说实无依据,清三本《江津县志》(含《江津乡土志》)和国民《江津县志》都记有此井,但未写凿建时间。而史志对另外两井金钗井和白龙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开凿时间交待,所以不能臆造此井凿建于北宋。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有这样的表述:“南安街古井始建清初,井口用条石砌成,井口长1.6米,整石打成,宽1.8米,深2米……井旁有一黄葛树,井水永不干涸,冬暖夏凉,味醇甘甜,可供居民饮用。现居民用井水淘菜洗衣。”由此可见,南门古井凿建于清初。南门古井是津城目前唯一的名在井存之老井,它仍在发挥惠及百姓的作用。
    
    
    金钗井:江渊眼中江津后八景之一
    
    
      津城最有名的古井算金钗古井,此井位于江津城东门原广场民工纪念堂背后长风厂石子山脚公路下面的一小开阔地带。乾隆本《江津县志》(卷二•附井泉)篇曰:“金钗井位于县东一里,清甘可饮,甚旱不竭。”光绪版和国民版本《江津县志》以及《江津乡土志》也是同样记载。
    
      早时井旁有一小庙叫圣母庙,庙虽不大,香火却旺,这地方成了江津的名胜。从民国初年起,人们开始叫此庙为金钗庙,庙从井名,这井的名气大。
    
      金钗古井的出名和两个文人有关,算是借诗出名。明工部尚书、大学士江渊将此金钗井举列为江津后八景之一,并著《金井寒泉》一诗:“传闻孝女购灵湫,拨落金钗影未收。三尺冷涵平地雪,一泓香湛半山秋。濯缨顿觉尘器净,入口方知病疾疗。好酿黄流供大脯,未应专美在西州。”
    
      李监是明代常德府同知,江津人,也算当时名气很大的诗人,他作《金钗井》诗,诗曰:“谁甃灵湫石子岗,迢迢一泒接银黄,金钗尚见当年影,玉碗曾分九夏凉,自可和羹苏病体,还堪煮茗沃诗肠,此中神物潜依久,好起为霖润四方。”江李二人的诗,深得当时士子追捧。特别是将此列为津邑后八景之一,更是推助了此井的出名。
    
      金钗井较深,久旱不竭。井口冬升热雾,夏冒寒气。井坎属整石而凿,下井壁为条石错次而砌,可撑石而下。
    
      金钗古井先与圣母庙相伴,应是先有庙,后凿井。江渊、李监的诗,说明此井凿建于明代。因而它是江津地方史志中记载中的最古老井。金钗庙最后的一位和尚叫程定超,江津五举沱人氏。他在念佛坐禅之闲也清扫井坎或做淘井之事。
    
      抗日战争时期,金钗庙殿内安置了许多从战区下来的伤兵,清冽井泉煮汤熬药,治伤效果尤好。后来井泉开始枯竭,长风厂迁来石子山,山脚修了公路,此井开始废弃,井内填了荒石,随着建设的扩展,庙毁井圮,此处被辟成一洼专种藤菜的田园。庙僧程定超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归寂。
    
      金钗井虽毁,但这名还在使用。津城内有金钗井街,有金钗井农贸市场,城内203路公交车的起始站也叫金钗站。津城市民对此名耳熟能详。虽位置不在原址,但距离不远。
    
    
    白龙井:白塔倒影如游龙故得名
    
    
      津邑古城南门外还有一井名白龙井。乾隆版《江津县志》(卷二•附井泉)篇云:“白龙井,石子山演武厅侧,嘉靖已亥年(1537年)主薄宋秀清凿。”
    
      照此计算,此井凿于470多年前。石子山就是今天南安门外的琅山,山上演武厅就即指武城校场,具体位置在江津原党校与长风厂医院一带。
    
      清光绪版《江津县志》(卷二•地理志)篇云:“白龙井,石子山演武厅侧,嘉靖已亥主薄宋秀清凿。”国民版《江津县志》(卷一•名胜篇)也是同样的记载。只有光绪版《江津乡土志》(卷四•地理篇)的记载较为全面:“聚宝山在县南安门(一都)即石子山,多圆子,自播发脉迤逦千里,风气凝萃,古今卜葬都多发祥。其上有武城,明为主薄治。
    
      江津古城东西北三面围绕着波宽浪急的长江,是天然护城河。城南靠陆地,出南门是石子山,山上可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明时开始,津人在山上建武城、演武厅,屯兵设堡,以拱卫津城,有人居便有井。
    
      何为白龙井,志书上没有记载,想必是石子山演武厅旁边有一高大白塔,塔影倒映在清澈满盈的古井中,水中犹如游动一条白龙。此井早被填毁,知者甚少。
    
      津城六井,井、名皆存者仅一,此为南门古井;名存井毁有二,金钗井与吊井坎。其于三者只能在地方史志故纸堆中才能翻到。六井之变,也算是津邑地方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