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江津在线 网站首页 江津概况 旅游名胜 查看内容

石蟆清源宫

2012-1-30 00:00| 发布者: 江津在线小唐| 查看: 48603| 评论: 0

摘要: 根据《江津乡土志.寺观》记载:清源宫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续建于清代嘉庆18年(1813年)培修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始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清源宫座北向南,占地8000多平方米,系传统建筑,风格 ...
        根据《江津乡土志.寺观》记载:清源宫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续建于清代嘉庆18年(1813年)培修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始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清源宫座北向南,占地8000多平方米,系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呈复合院布局。整个庙宇四周有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抬梁式砖、木、石结构。缕刻浮雕,工艺精湛,飞檐翘角,青砖绿瓦,板石铺地。三殿一院中戏楼两边对称,文武魁星楼,男女宾楼分左右。正前后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颇具明清特色,庙宇周围古树参天一遍绿荫。
        清源宫正门下面是一石板铺地的月台,石梯脚有一对石狮笑迎宾客,宫前垂带式踏阶梯40级拾级而上,石梯宽5.5米,斜长17米,梯阶两旁各有花台8座。山门为石质牌楼,其上有道教传说浮雕6幅。正山门两边各有一只笑面石狮和汉白玉狮,对称相向,正门上方便是石牌楼刻有“圣旨”二字,两边各有一位丞相,烘托出本宫奉旨修建的庄严气氛。下额横书尺许《清源宫》三个大字,笔力尤劲,蔚为壮观。
        大山门联:清源盛衰关乎天关乎地关乎天和地宫观兴废在于神在于人在于神与人
        右边小山门上方石刻为西湖,断桥,小舟,雨伞。这便是断桥不断人蛇恋,船舟借伞千古传《白娘娘与许仙》的故事,小山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斯门有若金山竣”,下联是“此地惟将玉带留”。据说,此联是后来培修清源宫时,天下长联巨匠钟云舫的老师朱星恒所作。
        进入山门即是戏楼,戏楼是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背歇山顶。整个戏楼由14根圆形大石柱支撑。戏台宽9米,进深9米,通高10米,柱高7.6米。戏楼上正中巨匾上书《灵襄大包》四个大字。两侧石柱联:本是戏场若演到奸诈邪淫各宜自反,岂尽假事试看那忠教节义孰非人为。戏台石柱联:演绎往事迪思迪想,扮墨古人寓教寓乐。含意深刻,是难得的佳联。戏楼前缘及楹柱撑弓均系精湛木刻浮雕,人物比例,神情气韵莫不尽善尽美,飞禽走兽均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服希镶金缀玉,闪闪发光。可惜文革十年浩劫,人物头像,手足被削,戏曲战场,肢残破碎,众人观之,无不叹息。戏台前有一块长14米,宽15米用石板镶成的供人们看戏及庙会活动的大石坝。石坝上前方有香炉三个,香架两个,灯杆一根。灯杆高16米直插云霄,灯杆匣子联云:玉树随天地共存,金光与日月同辉。戏坝子两侧是男女宾楼,按男左女右各坐一楼看戏。宾楼上新建双层结构的五月朝天文武魁星楼各一个,文魁握笔!,武魁执戟。钟鼓二楼分左右,两廊脚下有明、清建造的木碑志,暨后来培修清源宫的碑志铭文。沿8级石梯而上便是川主殿,宽15米,进深12米,通高8米,12根红漆大圆石柱支撑,对称式排列,抬梁窜架结构,硬山式屋顶,屋脊房面上塑八仙,鳌鱼,龙首翘角,麒麟情态逼真,似欲驾云腾飞。“万天川主”神像供奉正中,川主要殿圆石柱上楹联:都江堰治水丰功伟绩叹为观止,清源宫造像鬼斧神工志以殊荣。川主殿两侧大门进去便是灵官殿,也就是上殿。供有玉皇、王母、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药王、孔子、鲁班、关羽、岳飞等神像,观音、牛王分列两旁供奉。上殿两厢有结实的风火墙,通高10米。楹柱撑弓木刻拱雕尤为完发好,屋顶脊梁翘角塑有尼山攻书,三娘教子等戏曲塑像,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出“和风甘雨”小山门,便是清源花园,园内奇花异草繁多,有恐龙时代的珍稀植物“桫罗树”。有石雕,石刻碑文40块,有假山,放生池。有六角形全木结构清风亭一座。亭顶两层,琉璃椽瓦,呈六月朝天之状,彩绘天花板,绘有龙凤呈祥,12生肖。亭有栏杆,亭内有仿松园木长凳五条,旁有石桌两套,供游人休息之用。亭柱有对联一副:“静坐当思自已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园旁有樟树12株,最大一株高30米,胸径202米,五人才能合抱。是重庆市范围内的香樟王(重庆市一级保护树)。月台下黄桷树4株,胸围4米,杂树7株,整个庙宇枝繁叶茂,缘荫蓝天。大树间有双层琉璃绿瓦六月朝天日月亭一座,亭联:“清风亭内清风荡,日月亭中日月旋”。
        登云寺在登云村境内。1986年版《稿子乡志》记栽:登云山原名“灯油缘山”,(江津县志清版本)距稿子场长约六公里。山顶于北宋年间建一古刹,雄伟壮观,古树参天、为佛教胜地。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5年)癸未林钟月(培修上下二殿,东朗小引)碑文所记;登云山乃崇佛古刹。是知山名“登云”,寺名“崇佛”由未已久。根据现存古功德碑及和尚墓碑上均署“临济正宗”或临济正派“,证以学家苏渊雷的《禅宗史略》,可知登云山崇佛寺自北宋建寺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四百年间,住寺僧人都是中国佛教著名教派(创立人方会禅师)的嫡传弟子。
        临济宗(唐代著名禅师义玄所创,为禅宗五家之一),其“宗风痛快竣烈,以棒喝普称“(见辞海临济宗)。成语”出头棒喝“朗源于此。《禅宗史略》指出:”杨岐派是传临济的正宗至宋代创业以来先后传入日本,今仍流行。
        崇费寺建寺以来直至晚清数百年间香火旺盛,远近闻名,传说颇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关于流油岩的传说:崇佛寺山站外有一石状如油榨,称“油榨石“,石下有一天然石窝,窝上有一石缝,日夜流油聚石窝中,足供寺内神佛点灯及僧众食用,而无余缺。久之,有一贪僧,嫌出油量太少,乃用钻子凿彼石缝,从此,落得个缝损油停。而今,惟有干枯岩留下对贪婪者千年不变的嘲笑。佛教主张戒贪,这个传说大有禅意,足以警示后人。
        登云山远观形如僧帽,登临酷似蒲团。该山四面险峻,顶部无峰,山势隆然高出,丸可举步登云、寺以为名、是得其妙也;《稿子乡志》:登云山鸟敢,秀丽河山,尽收眼底。乡隐士杨卧云有诗曰:“缥缈名山有路通?寻凿直入梵王宫。泉从石壁流来曲,月照花墙洒去空,佛骨乱堆黄叶底,僧衣斜挂白云中,阿罗四万八千塔,我在莲台第几重?
        详其诗意,所咏当是崇佛寺僧人风流云散,道场业已衰败情景。
        登云寺名胜古迹比较集中,寺后有化身泸,寺前有蒲团石,高山涌泉,和尚墓群,以及丢儿窝,千佛岩石刻造像等。蒲团石在寺前30米处,此石依山而起,十余丈高,顶上平坦略圆,状如寺僧打坐的蒲团,因以名之。相传每逢夏秋晴明之夜,寺中长老打坐石上,率从僧环坐于前唱经修炼,不仅无蚊虫叮袭,更有陈阵阵清风徐徐而来。
        高山涌泉——凉水井,位于东山半坡中,水质甘美,冬暖夏凉,四季不竭,品其味之甘美,常言道:“山高水美”。感其温之暖凉,遥想饮泉长生,羽化登仙之美妙传说,更觉意趣无穷。
        丢儿窝,在东山道旁山石崖上,有伏藏,文昌,送子观音等摩岩造像。在送子观音傍有一天然石窝。传说:婚后欲求得子,若能在数米之外将石子抛进窝中,就会得偿所愿,故名“丢儿窝”。
        化身炉,位于寺后林中,塔状。相传是该寺老僧坐化圆寂之所在。实际是老僧死后一种“火葬形式。按佛教寺庙(如少林寺)有塔林之设,登云山上之化身炉”很可能是古崇佛寺开山祖师的灵骨塔。今已毁。
        登云山上昔时的参天古木、寺庙、神像在“大办钢铁”及“文革期间”遭受不同程度毁损。古木更砍伐精光,寺庙拆除。一度曾为村校和村办公处。到上世纪七、八下年代山头只剩几堵断壁残垣了。
        改革开放后,当地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民众自愿捐资,从1992年开始,依其旧貌进行修缮,先是复兴了千佛岩的香火,随后陸续修建了上,中两殿。至今已建成七座殿堂,有玉皇殿、观音殿、佛祖殿、川主殿、三圣殿、千佛崖(千佛殿)、财神殿,占地412平方米。栽种各种树木,果树,奇花异草三千余株。修建公路两条直通山顶。
        寺前揽胜亭中题于天运已卯年六月的楹联所述:“揽胜寻幽,讶福地名山,天然造化,善信虔诚,三宝坛中祈清净;畅怀信步,叹遗成古迹,鬼斧神工,心香顶礼,千佛崖前祷太平”。“亭外山川展秀,岭头草木挥青”。云盛况美景又已重现。
        几年前,一游客登山,解景生情,诗兴骤发,吟道:“幕名来访古,冒雨上登云,仙山逢盛世,万象满目新,芬芳频扑鼻,清气振精神,橄榄初试果,长松又挥云,度尽劫波后,喜看佛头青”!(注:头青《汉语大辞典》相传佛发为青色。故以“佛头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峦) 。
        3、下雨仙佛慧寺
        佛慧寺位于下雨仙山北壁依山而建,上下仙女山位于镇北约四公里处,紧邻长江,两山相距约1公里。
        相传很久以前,一罗姓女子诚心向佛,于两山佛寺中苦心修炼成仙。普降甘霖以济人间酷旱,两山因以得名,居上流者谓之上仙女山,居下流者谓之下仙女山。上仙女山原有寺庙、仙女墓,微型摩岩石刻依稀尚存。惟山腰道边高约米许的坐式接引佛像保存最为完好。
        佛慧寺内石壁上现存有大小摩岩石刻60余尊,碑文6幅。该寺属宝塔寺摩塔建筑,规制雄奇,寺中泉井四口,水质甘醇,足数百人饮用。该寺是把摩岩石刻与庙宇建筑合而为一的寺庙筑样式。壁上石刻造像,刀法古朴凝重,形象生动逼真。石刻文字因年代久远,风化漫灭,惟石壁右侧约米见方的文字依稀可辨;“下仙女山乃前朝之十刹也……然殿宇几至倾颓……乃积前人之善心,是设为之振兴于其后……落款处为”永乐四年某月“。如此算来该寺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近千年。寺前韦驮殿,寺右观音阁,佛像造型优美,各具情态。该寺现有寺僧3人,朝吟夕诵,钟磬之声不绝,登临仙山之顶,可鸟瞰长江上下及江北达数十里。山门正对长江上游主航道,数丈高的长明灯灯杆屹立山顶,古灯杆石至今尚存。在既无机械动力,又无航标导航的时代,白天无数船工自上游向山山门躬身摇浆而来,恰似作揖朝拜,入夜,江上船灯点点,倒映江中,与仙山顶上长明灯遥相辉映。长明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航作用,兼之经行此地的船家行客为祈求顺风顺水,万里平安,往往上山礼拜,江边樯帆因此云集,故有“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之说。
        该寺有寺僧三人,朝吟夕诵,晨钟暮鼓,暑往寒来,常兴常盛。2001年4月被江津市“民宗办”、市佛学社批准为佛教活动点,寺尼释照慧被重庆市佛教协会授予“当家尼”称号。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