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江津在线 网站首页 江津概况 本土文学 查看内容

杨家一门五举人—一个关于五举沱的传说

2012-3-20 00:00| 发布者: 江津在线婷婷| 查看: 5756| 评论: 0

摘要: 庞国翔 开栏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江津,万里长江一要津,自建城以来便是一个人文蔚然之地。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津这方宝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深度挖掘城市文脉,增强百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庞国翔
    开栏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江津,万里长江一要津,自建城以来便是一个人文蔚然之地。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津这方宝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深度挖掘城市文脉,增强百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即日起,本报开设《人文江津》栏目,通过展示史料、探寻遗存和讲述传说,反映江津人文的历史变迁,梳理城市形成的发展脉络,重拾百姓心中的记忆往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助推江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希望读者能够积极提供人文线索,踊跃参与到栏目中。
        江津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名叫五举沱,沱内分为上中下三个码头,形成一个集市。解放前后曾设置过五举沱乡,时代变迁,如今为几江街道五举村。说起五举沱的来历,有一个传奇而又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这里被人称为石夹沱,指的是江中乱石很多。其实,这里是一方宝地,鹤山坪余脉如一枝巨笔,笔尖直插沱内,沱底犹如一方巨砚。西侧是“燕飞不进”的凤凰岩和“聚宝盆”。虽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但当时却只有一两户人家。
        明末清初,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来一杨姓人家在此“插占为业”,杨家艰苦创业,传到第六代,才逐渐稳定下来。杨家所生杨双宝,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孝子和好施之人。父亲生病,卧床8年,虚弱如风。郎中说,用雪天鲫鱼熬汤饮服,体质可增。于是,在每年寒冬腊月,他都会下江捕鱼为父熬汤。每次他都会被寒冷刺骨的江水冻得全身僵硬麻木。他还行善,每有饿得面黄肌瘦的乞讨之人,哪怕自己只有一碗饭,也要施舍半碗。有一天,他在江边救起一个落水之人,这人也是奄奄一息。杨双宝将他背回破旧的家中,烧生姜开水灌服,两天后醒来。落水人在杨家住了七七四十九天,身体全部康复才离去,而杨家人却未索要任何报酬。
        杨双宝30岁时娶先峰场周氏,后育有5个孩子。由于上有老,下有小,他白天开荒,夜间纺织;晴天种植,雨天捕鱼……日子也算过得有滋有味。但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父亲在79岁这年,病情加重,为了治好父亲的病,他访遍了七里八乡的郎中,但父亲还是溘然长逝。
        为了给父亲治病,杨家用去了很多金钱,一贫如洗的杨双宝连安葬父亲费用都没有着落。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将老父简单安葬在马骢嘴后山。家里无法购置棺木,他就用松树毛纺织成灵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杨双宝背着灵柩出门,刚到马骢嘴半坡,突然一阵电闪雷鸣,接着就是一阵狂风暴雨,杨双宝几次跌倒,但双手紧扶灵柩不松。突然,一高坡土坎垮塌下来,杨双宝也晕倒在地……半个时辰后,风停雨住,杨双宝在坡地上醒来,他发现身旁的灵柩已被暴雨冲下的泥沙垒成一座小坟。惊魂未定的杨双宝跪哭在地道:“父亲!儿子不孝,既然天意如此,你就在此入土为安吧。”
        据说事发后第三天,有一个外号李半仙的“阴阳先生”正好路经此地,看见新坟感叹道:“此为砚穴,砚中墨汁为水所研,笔尖为松毛所缀。丧家必出文宿星也……”
        由于杨双宝勤于种植和渔业,家境慢慢好起来,还在渡口处开起了幺家店子。而杨双宝的5个孩子也慢慢长大,还进了私塾。应了“阴阳先生”的话,杨家5个孩子个个都是读书郎。他的长子18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又过20年,杨家五子,全都高中举人。在当时,一家出五个举人是破天荒的事,皇帝知道后还御赐大匾:一门五举子。
        杨家大发后,仍然乐善好施。在好几个地方办起了书院,传经习文,教授乡梓。
        杨氏五个儿子高中举人,在外为官。当地人则称大老爷、二老爷……么老爷。他们的远亲近戚仍在这里,也跟着发达和兴旺起来。人们扩码头,修街坊,形成了一个商贾云集的大集市。轿来船往,很是热闹,成了江津县的大码头。当时有民谣说:周家码头杨家街,七家八家将袍哥嗨,没有一家是蔫栽苞胎……
        从此,有人就将这里叫为“五举沱”,意思就是这里出了5个举子,这叫法是越传越远。原来的名儿全然不被人们所知。当时还流传了一首很有名的歌谣——
    五举沱,马骢坡,
    大笔如山砚上搁。
    砚中长盈江中水,
    杨氏五子全登科。
        光绪二十一年,全国各地举人到京应试,杨家五举人也在其中。7月的一天深夜,五举人突然乘船回老家,急急卖去所有家财田产后,全都改名换姓,乘下水船离去。有人说他们回到了祖籍麻城县,有的说他们到了武昌府,有的说到了上海崇明岛。后来人们才知道,京城发生“公车上书”事件。杨家五举子埋名远走他乡,为的是不使乡邻和亲友遭到株连。大家都说这五举人有骨气。
        很奇巧的是1938年至1942年,一代人杰陈独秀避难来五举沱上的鹤山坪蛰居,在五举沱上船下船四年,在这里编纂文字学专著《小学识字教本》。他的灵柩也在这里装船,运到下三里的康庄安葬。不知他生前想过没有:这曾出过五举子的地方,也是他这个饱读诗书的人最后归宿之地。
        虽时过境迁,但如今的五举沱仍然很美。五举沱村民们正在建设农民新村。这里还将建成长江上游四个千吨级泊位的重要运输码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