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江津在线 网站首页 江津概况 本土文学 查看内容

回忆聂帅为重庆和江津留下的墨宝

2012-5-9 00:00| 发布者: 江津在线婷婷| 查看: 3126| 评论: 0

摘要: 杨辉宗 今年5月14日,是敬爱的聂荣臻元帅离开我们20周年的日子。此时此刻,我更加怀念他老人家。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聂帅的无限崇敬与深切缅怀。 ——作者题记 20年前的5月14日,帅星陨落,山河同悲;20年后的今天 ...
  杨辉宗
        今年5月14日,是敬爱的聂荣臻元帅离开我们20周年的日子。此时此刻,我更加怀念他老人家。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聂帅的无限崇敬与深切缅怀。
                    ——作者题记
         
        20年前的5月14日,帅星陨落,山河同悲;20年后的今天,盛世神州,深情缅怀。
        聂帅是共和国最后一位辞世的元帅,成为经历和支持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形成的唯一元帅。在聂帅辞世的当天,江泽民总书记即亲笔题词:“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以表达对聂帅衷心爱戴和无限崇敬。在聂帅精神鼓舞下,帅乡儿女紧跟时代步伐,奔向全面小康!
        树高千尺,根在故里。聂帅临终时对守护在身旁的女儿聂力说道:“你的根在江津……”聂帅和他的帅将之家,根连巴渝大地,给家乡带来无限荣光。这些年来,我们从展现聂帅传奇人生的文物中,重温了他为家乡留下的一幅幅题词、题字,深受鼓舞。这些意蕴深邃的传世墨宝,光芒闪烁,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呼唤教育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题词、题字都有严格规定,连他们的籍贯都在保密范围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聂帅是江津人不被许多人知道。1955年5月12日,聂帅在离开江津36年后回到母校江津中学,鉴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出于安全考虑,没能与师生们见面,留下终生遗憾。这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家乡一往情深,尤其是对江津中学关怀备至。1962年4月17日,时任副总理主管科技工作的聂帅,应江津中学请求,寄来亲笔题词:“听共产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准备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勉励莘莘学子立志成才。
        这次题词4年后,文革开始。教育、科技遭遇灾难,主管科技的聂帅也身陷困境。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大会上强调“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迎来新的春天。3个月后的7月5日,为呼唤教育春天的到来,聂帅给江津中学师生寄来亲笔题词:“振奋精神,加倍努力,精心培育,刻苦学习,让教育的春天,开出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花朵来,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题词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江津中学学子的心田。校园洋溢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情,不负聂帅厚望,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四化”建设的栋梁。
        1984年7月8日,聂帅为江津中学编印校史和设立荣誉室题名。
        1986年,江津中学建校80周年,聂帅又嘱托办公室来信,勉励学校为国家“四化”建设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此后,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努力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的重点中学。
          
    赞美家乡好地方
      
        作为聂帅在家乡的一个晚辈亲属,我有幸在老人家晚年时前去拜望,多次受到接见,聆听教诲,亲身经历呈请聂帅书赐墨宝的过程,一桩桩往事至今铭刻在记忆中。
        聂帅对家乡一往情深,他在1985年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中就满怀深情地写道:“江津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地方,紧靠着长江,离重庆也近,自然风光很秀丽。”第二年接见江津县领导时又说,江津是个好地方,想回家乡看看啊,可惜走不动了,只能嘱托家乡领导,一定要把江津的事情办好。
        1987年,聂帅辞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已是88岁高龄,体弱多病,回乡的愿望已无力实现。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江津党政领导、驻津部队和重庆有关领导,多次叮嘱我呈请聂帅题词、题字,激励广大军民把帅乡建设好。带着这份嘱托,我只得多次与聂帅办公室秘书周均伦将军联系,请他为此操劳。此时聂帅因健康原因,早已谢绝了各方面的题词要求,但对家乡的请求却欣然应允,先后为江津、重庆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书题了一幅又一幅的墨宝。后来,这些墨宝或镌刻在公路桥梁、江河湖泊、风景名胜区的石碑上,或见诸于各种宣传读本和地方典籍之中,成为江津和重庆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为了让江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90年,江津县委、县政府商请《重庆与世界》杂志社在当年的一期刊物上编辑26个版面的专辑,专辑定名为“江津是个好地方”,县领导嘱托我呈请聂帅题写此标题。此事报请聂办周秘书转呈聂帅,聂帅高兴地题写了“江津是个好地方”七个大字。专辑出版发行后,极大地提高了江津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此后,聂帅手书的这七个字,成为江津对外宣传、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一张城市名片。人们从聂帅对家乡的赞美中,无论是前来旅游、观光或投资开发,都会有聂帅家乡“非去不可”的深切感受。
        江津的旅游开发始于县旅游局成立的1987年。是年2月,江津县政协主席罗树乾要我呈请老人家为当时已是重庆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四面山题写“四面山风光”几个字。开初我很犹豫,聂帅已是88岁高龄,我怕增加老人家的劳累。后来又想,为了开发四面山旅游资源,还是鼓起勇气给老人家写信,并寄去四面山风景照。我在信中写道:江津人民都怀有见到您亲笔题字的强烈愿望,敬望您老人家在健康和精力允许时,满足家乡人民的请求——题写“四面山风光”几个字。2月14日,聂帅询问了四面山的具体位置后,欣然同意家乡的题字请求,并于4月21日亲笔题写了“四面山风光”五个大字。次日,聂办周秘书来信告知,聂帅已亲笔题写了“四面山风光”,连同试笔一并寄上,可从中选字组合。此后,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在四面山景区雄伟壮观的进山大门上。在聂帅题字的鼓舞下,经过20多年的开发,巴渝名山四面山连续上了几个台阶,从省级风景名胜区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又跃升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现正朝着创建5A级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奋进。
                 
    情系百姓重民生
         
        江津历来是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情况一直是聂帅关心的首要问题。在“全党动手,大办农业”的年代,陈云、聂帅等老一辈革命家谆谆告诫:“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聂帅晚年每次接见江津领导,总要询问家乡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状况,对江津农业发展给予关怀,寄予厚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当年毛主席主持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把水、肥二字列在最前面。为解决旱灾频发的问题,确保粮食丰收,江津举全县之力,奋战十多年,于1983年建成境内的一座中型水库——清溪沟水库。建成后,老县长、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长邹泽鑫多次要我请聂帅为清溪沟水库题词。1990年2月16日,我给周秘书写信汇报,清溪沟水库是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和聂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要搞好农业,必须兴修水利”的指示,发动群众,举全县之力建成的中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67.9平方公里,库容1208万立方米,保灌粮田6万亩,还可修建5个小型水电站。该工程既是江津农业的重点项目,又可作为四面山旅游开发的组成部分,成为一大风景点。为此,我请周秘书呈报聂帅,为清溪沟水库题写库名。3月6日,周秘书寄来聂帅为清溪沟水库题写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聂帅的亲切关怀下,全县大兴水利,保证粮食年年丰收。进入新世纪,在粮经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仍然连续多年保持粮食总产量超过65万吨的好成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津农用化肥全靠外地调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起县化肥厂,也只能生产碳铵。80年代中期,工厂实施技改,列为重庆市重点项目,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改产尿素。化肥厂的技改项目得到聂帅和聂办的关心。当时江津财政十分困难,为了发展化肥生产这一支农产业,经过聂办、国家计委和海关总署的努力,报经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同志批准,给予江津县化肥厂和江北氮肥厂引进设备豁免关税的照顾,使化肥厂技改迅速获得成功。1992年,江津化肥厂再次进行技改,竣工投产后,聂帅闻讯倍感欣慰,为江津化肥总厂题写厂名,并指示办公室发电报祝贺。
        聂帅为拟建的江津长江公路大桥预题桥名,更有一段曲折的往事。江津因大江横亘,交通不便,影响江津经济发展,建桥是江津人民的百年期盼,也是聂帅一直关心的大事。1986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帅,在接见江津县委领导同志时谈到,江津应该有座桥,此后又在多次接见中提到此事。
        1989年10月31日,根据副县长王继剡的嘱托,我向聂帅写了一封汇报信,向聂帅报告一件令家乡人民惊喜而又渴望已久的大事,9月9日,国家主骨架公路之一的“南宁—贵阳—重庆”公路川黔段江津方案座谈会在江津举行,会议一致赞同江津修桥,以连接成渝、川黔铁路……。这个方案若能实现,可以缩短87公里车程,减少公路建设费用,节省大量油费。然而,当时重庆有人不大赞同这一方案。我由此感到揪心,县领导也很焦虑。情急之下,我给聂帅写信,请周秘书转报,恳请聂帅在修建长江大桥上给予关怀。乡亲父老,翘首以待。同年11月16日。周秘书在给聂帅请示后给我复信:“建桥之事,我报告后,聂帅表示,江津应该有一座桥,但当前国家财政极度困难,他很难表示具体意见,嘱将此信和江津县政府会议纪要转肖秧同志(注: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酌情处理,我已照办。”
        1990年,江津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双拥模范县”。我陪同康纲有县长向聂帅汇报时,对在座的周秘书说,“修建江津长江大桥,是时间早迟,总是要干的。”鉴于当时聂帅的健康状况,又说,“我们希望老人家长命百岁,那只是一种愿望,可不可以在老人家健在时为江津的长江大桥留下桥名?”周秘书表示赞同。随即,周秘书和陈秘书一起向聂帅报告了此事,聂帅同意用它过去的字迹拼接成”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八个字,署名聂荣臻,以表对家乡的深情嘱托和期待。
        在聂帅预题桥名的激励下,经过多方努力,江津长江公路大桥终于由中马合作修建,于1994年开工,1997年建成,桥通路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大桥收费营运12年后,于2009年由江津出资回购,提前结束收费营运,优化了江津的投资环境。大桥的建成和回购,展示了帅乡儿女的胆略和大智慧。
               
    缅怀先烈励后生
       
         江津人民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无数江津儿女前赴后继,几十年来牺牲的江津籍和外地籍烈士共有800多位。其中,中国革命早期牺牲的有冉钧、漆南薰、吴平地、傅汝霖、戴坤忠、钟汝梅等著名烈士。
        1979年10月6日,聂帅获悉江津中学要在校园内立碑纪念早期校友吴平地、傅汝霖、戴坤忠、钟汝梅等革命先烈,寄来亲笔书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镌刻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1987年8月,江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南郊的艾坪山顶,修建烈士陵园,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代。艾坪山雄踞在县城南郊,站在鼎山之巅,可鸟瞰大江东去,眺望远山近水,尽揽津城美景,是建陵园、立纪念碑、祭奠先烈英灵的最佳之地。我受建园立碑领导小组的委托,向聂办报告此事,呈请聂帅为烈士纪念碑题写碑词。聂帅看到我们的汇报信后,随即题写了“为家乡和祖国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永垂不朽”和“英烈血染故土,生命之光永恒”。在建园立碑的过程中,江津人民踊跃捐钱捐物,支持陵园建设。1989年压缩基建停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启动这项工程,于2002年竣工。此后,每年清明节,城区的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青少年学生都要到苍松翠柏掩映的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倍加珍惜和谐盛世的幸福生活。
        1989年以来,聂帅先后为重庆《红岩春秋》题词、为《电脑报》题报头,勉励青年一代弘扬红岩精神,掌握计算机知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重庆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989年3月1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富积告诉我,市里正在筹办一本弘扬“红岩精神”的杂志,刊名为《红岩春秋》。他嘱托我呈请聂帅为《红岩春秋》题词。创刊在即,时间紧迫,叮嘱我尽量抓紧去办。同年4月3日,我向聂办周秘书写了汇报信,烦请他呈报聂帅为杂志书题几句祝贺和期望的话。我知道聂帅的精力和健康状况不该打扰,实在不好意思提及,可当天又接市里电话,又派人询问。加上邓颖超同志也题写了刊名,不得已只得请您劳神酌处,如能办妥,我最近来北京时带回。经过周秘书的努力,聂帅于5月7日为《红岩春秋》题了词,赶上了《红岩春秋》的创刊。经过20多年的发展,《红岩春秋》现已成为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管主办、全国学习研究宣传和弘扬红岩精神的中心刊物,成为重庆独特的文化品牌,红岩精神代代传承,成为当今文明重庆的精神支点。
        1991年5月,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科协商定,为普及计算机知识,共同创办一张全国公开发行的《电脑报》。为此,校长邱玉辉同志专程来江津,嘱托我报请聂帅题写《电脑报》报头。5月25日,我给周秘书写信谈了此事。周秘书告知,报请聂帅同意题写 “电脑报”三个字。1992年1月3日,《电脑报》正式创刊,该报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许嘉璐担任顾问,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该报创办17年来,已由开初的四开四版,扩大到四开一百版,单期发行量最高达75万份,覆盖350万读者,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发行量始终保持第一。该报连续6年获“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殊荣。
                   
    勉励驻津红军师
         
        1988年,是驻津某部队成立60周年,恰在这时,这支红军师奉命奔赴南疆值班驻守。出征前,军地领导商定,届时由地方组织慰问团到前线慰问。部队首长陈庆云希望呈请聂帅题词,以激励部队指战员的斗志。于是,我与部队首长商拟了题词的内容,报请聂办周秘书审定后,再呈报聂帅。周秘书于11月4日复信告知,为该红军师题词问题,我们不了解任何情况,无法报告聂帅。
        随后,我和驻军留守处的几位同志整理了一份该红军师军史简介,迅即寄给周秘书,请他为此操心。这支创建于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战功卓著,后来是刘邓大军(二野)麾下的一支劲旅,自1968年从云南移驻江津以来,与江津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在信中说,“我们这次随慰问团到前线,亲眼看到镇守祖国南疆国门的将士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里执行着特殊的任务,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深感人民解放军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驻军部队保持了红军师的光荣传统,为江津的地方建设、抢险救灾、军地共建和双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请您呈请聂帅为这支英雄部队题词。待明年凯旋时我们制作一面锦旗,贴上有老帅亲笔题写的金光闪闪的“最可爱的人”几个字,赠给红军师全体指战员。
        1988年11月26日,我在聂帅家做客,晚饭前周秘书告诉我,您请聂帅给该红军师题词,老帅同意了,并在昨天(25日)写了,你可以带回去。聂帅的题词是:“珍惜部队历史荣誉,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做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我随即把聂帅题词的喜讯通报给远在边防前线的部队长陈庆云同志,顿时,军营内外一片欢腾。
        后来,聂帅勉励家乡驻军的这份珍贵题词,陈列在红军师的师史馆里,成为激励全体指战员科技强军的巨大力量。
        聂帅一家,堪称革命家庭的典范。夫人张瑞华,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批女战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女革命家;女儿聂力,是共和国和全世界第一位女中将;女婿丁衡高,是共和国上将。聂帅一家创造了自15世纪世界建立军衔制以来,一个家庭同时拥有元帅、上将、中将的世界记录。聂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风范却永远鼓舞着我们。聂帅的女儿、女婿作为聂帅传人,是传承和弘扬聂帅精神的典范。
        1991年春暖花开的季节,聂力、丁衡高两位将军,带着父亲的嘱托,先后来到江津吴滩老家寻根。他们祭扫祖父、祖母的坟茔,回到父亲当年出生的老屋,抚摸父亲年轻时用过的农具,察看父亲读书的校园。聂帅辞世七年后,时值聂帅诞辰100周年。1999年11月19日,聂帅陈列馆建成隆重开馆。聂力、丁衡高夫妇和抗战时期聂帅拯救的日本孤女美穗子一道,出席开馆盛典。这一天,江津人民终于看到,聂帅终于回来了:陈列馆广场上矗立着由中央军委赠送的高大的聂荣臻元帅铜像,铜像底座下面有和着聂帅骨灰的泥土奠基,象征着聂帅根连故里;铜像坐南向北,巍然屹立,目光炯炯,远望着长江北岸的老家吴滩,又好似凝望着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陈列馆大厅,鲜花簇拥着聂帅汉白玉坐像,陈列馆主体建筑旁边的草坪上,青松翠柏掩映着聂帅和夫人张瑞华的汉白玉雕像。陈列馆内展示了聂帅老人家一生的光辉业绩。这里成为江津150万人民世代守望的精神家园,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遇到聂帅生日,聂力、丁衡高夫妇还会抽空回到老家看望,同家乡领导和父老乡亲促膝谈心。夫妇俩牢记父训,每次回乡,都是轻车简从,粗茶淡饭,从不搞特殊。作为伟人之后,聂力、丁衡高将军从来低调沉稳,谦逊诚恳,做老爷子那样的厚道人。1999年12月26日,一个纪念聂帅百年诞辰的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礼堂召开,主席台上坐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当年老帅部下几位将领,而聂力和曾任聂帅秘书、后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甘子玉等都再三婉拒,坚持在台下就座,这使所有到会者都非常感动。当参会的家乡代表请她题词时,她谦逊地说,我字写得不好,留下一句祝福的话:“祝家乡江津明天更美好!聂力,1999年12月29日”,寓意深刻地用老人家的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落款。
        聂帅辞世20年来,江津人民牢记聂帅“一定要把江津的事情办好”的嘱托,开拓奋进,随着行政区划的撤县设市、撤市设区,江津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迈进,实施千亿工业强区和一江两岸、同城发展的战略,江津正在建设 “双百”(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383.83亿元,工业总产值766.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0.8亿元。与1992年相比,分别增长16.41倍、65.91倍和90.95倍。江津以20年辉煌成就和未来的美好愿景,告慰聂帅的英灵。
        (作者系原江津市政协副主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