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江津在线 网站首页 江津概况 名人名企 查看内容

六个院士与江津二中的“不解情缘”

2014-6-4 00:00| 发布者: 江津在线小唐| 查看: 60296| 评论: 0

摘要: 核心提示 江津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重庆市重点中学。89年来,江津二中虽几经更名,但学校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以发展为上,创造出辉煌的办学成就,先后培育出享誉 ...
核心提示
    江津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重庆市重点中学。89年来,江津二中虽几经更名,但学校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以发展为上,创造出辉煌的办学成就,先后培育出享誉中外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等1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明年,是江津二中建校90周年。日前,记者和该校李定超老师通过各种途径,采撷了6位院士与二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激励今天的广大莘莘学子,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邓稼先 江津求学的勤奋精神
    【名片】
       邓稼先,生于1924年,安徽怀宁人,1940—1941年在国立九中(今江津二中)上高三。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百名优秀人物之一、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期从事国防尖端科研工作,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故事】
       1940年夏天,邓稼先遵从父亲嘱咐,来到国立九中(今江津二中)插入高三年级学习。
       在津上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物资匮乏,生活异常艰苦,学习困难重重。那时,连墨水也搞不到,只好用一小管靛粉兑上井水便是墨水;没有练习本,他就把机关办公用过的废纸统计图表背面充分利用;把一支支铅笔削得很细很尖,写在练习本上整整齐齐。由于他长期用铅笔写字,手指头磨出了很大很厚的老茧,每写一个字,手指很痛,但他始终如一,笔记仍然细致整齐。
       邓稼先对物理特别爱好,苦心钻研。当时没有统一教材,他找到商务图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本,反复对照,取长补短;而且还找到萨本栋物理学、达夫物理学等大学教材作参考。学校图书馆藏书很少,找不到他所需要的参考书,就跑到隔江的江津县图书馆去借。有一次,邓稼先与相惟义等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借书还受到校方的怀疑。
    这样的艰苦环境,没有击碎邓稼先的求学梦想,却磨练出他勤奋上进的求学精神。以后的人生岁月里,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保持着在二中求学时的精神。
   
    任继周 这里有我美好的回忆
    【名片】
       任继周,生于1923年,山东平原人,1938—1941年在江津二中学习。1948年中央大学毕业,先后在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著名草地农业科学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故事】
    任继周在江津二中这片土地学习生活了3年。采访中,他向我们讲述了几则读书时的往事。
    抗战时期,物价不稳,物资紧缺,师生工作学习条件异常艰苦,学生虽吃的是平价粮,每天三顿是两稀一干,是根本无法吃饱的。他说:“江津是我的第二故乡,德感坝人民是我的亲人,但我们当年这些逃难到江津的穷学生,包括我在内对德感坝人民是欠有‘债’的。回忆起来,我有两笔账:一是偷摘过农民的柑子;二是和同学一块吃过狗肉,打过狗”。
    尽管条件艰苦,但每个老师工作都非常认真,课也讲得非常好,对学生都很好。有一件事令任继周院士终身难忘。那就是当年给他们班上上课的一位老师的儿子头一天死了,可他忍住悲痛第二天仍坚持给我们上课。还有音乐老师瞿安华(我国著名的民乐大师)多才多艺,他既会表演,又会演奏,组织大家唱抗日歌曲,学校每周都有大合唱,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激发出了师生的爱国激情。
    “国立九中校长邓季宣是个大学者,有大气魄的人,演讲非常有风度,这对我们在战争状态下的一代中学生来说是一大福气。”任继周院士说,那时,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互相关爱,再苦再累也不怕,让他深切感受到了“多难兴邦”的道理。
    “我在江津3年,真是回味无穷。”任继周回忆说,去年暑期,他还亲笔为母校江津二中题写了“美好的回忆,无限的希望”这10个大字,表达了对母校的怀念之情。
  
    汪耕 躺在乱坟坡上思故乡
    【名片】
    汪耕,生于1927年,安徽休宁人,1938—1945年在江津二中上完初、高中。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分配在上海电机厂工作。长期从事异步电机、同步电机,特别是汽轮发电机的设计、研究和制造,组织领导了世界第一台12兆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研制与创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故事】
       现已88岁高龄的汪耕,1938年逃难来津时才11岁。他的整个中学时代都是在国立九中(今江津二中)度过的。当时,国立九中很大,除总部在外,还在德感周围农家祠堂下设了六个分校。 
       汪耕所在分校云庄祠,荒凉阴森,祠堂后是无主乱坟岗,夜晚阴风习习,磷火点点,令人毛骨悚然。由于学生宿舍设在祠堂,祠堂的周围全是坟墓和农田,自修的学生回宿舍时,都要经过这片荒坟,因为没有路灯,都是摸黑走过。
       汪耕是离开父母跟随逃难大军流寓来到江津的。因那时交通不便,平时很少有机会与家人联系,更谈不上有家人的照顾了。小小年纪的汪耕远离故土在他乡求学,思念亲人的滋味是很难形容的。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汪耕时常躺在乱坟岗上,看着天空,思念故乡。
       当时,学校成了汪耕的全部。在寒暑假里,无家可归的他,只好留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下棋或者看小说。在国立九中时他最喜欢看的小说就是《三国演义》。
       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汪耕在江津德感坝这块土地上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并养成他一生中无论读书还是办事都不怕苦、有毅力,对党对人民对同志都十分真诚的优良品质。1945年,他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赵鹏大 梦想在这里起航
    【名片】
       赵鹏大,生于1931年,辽宁清源人,1945—1946年在这里上高一。195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参与中国地质学院的创建,并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23年,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建立了我国独特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是我国著名地质堪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故事】
       赵鹏大在江津二中学习生活虽仅一年时间,但他的感受特别深。因为在江津求学的这一年,不但是他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一年,而且还是他人生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采访中,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他对地质就那么情有独钟呢?原因就是他在江津求学时老师的一句话始终记在他心里。原来,在津读高一时,有一天课堂上,地理老师讲课时说:“地质学家能勘查到地下哪些地方有矿产,还能计算出埋藏在地下的矿量有多少。”
       矿藏是看不见的,怎么就能找到呢?这在赵鹏大眼里是一个神奇的事儿,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呈现在他的脑海里,科学家为什么能算出埋藏在地下的矿量有多少?怎样算出埋藏在地下的矿量有多少呢……激发出了他高中毕业后报考地质学的想法和愿望,并立志要为国家地质事业作出贡献。
    于是,他不顾祖父和父亲的反对,年仅17岁的他自作主见,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终于让他梦想成真。
   
    黄熙龄 记忆中的桐油灯
    【名片】
       黄熙龄,生于1927年,湖北钟祥县人,1942—1945年在江津二中学习。1949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1959年赴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过副所长、所长、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顾问、总工程师,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故事】
       87岁高龄的黄熙龄于1942—1945在江津上高中。
       谈及他在江津求学的经历时,黄熙龄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异常艰苦,环境条件相当恶劣,当时国立九中除女中在校本部条件相对好点外,其余各分校都是设在农村祠堂里,教室是师生自己动手用竹篱笆盖成的,而且是四面透风的,晚上学校安排学生们在教室上自习,照的是桐油灯。
       采访中,黄熙龄院士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同学们在桐油灯下的读书故事:桐油灯的主要构件是灯盏。所谓灯盏就是指盛桐油(也可以用菜油)的盘,在盘中注入桐油,再把灯草置入桐油中,将灯草的一端拨出灯盏边,用火柴点燃,用着照明自习。
       为节约起见,当时学校规定:每盏灯最多用两根灯草,三根是不准的,而且一盏灯要供两张桌子4人共用。小小的火焰还有黑烟,可想而知,其亮度是十分微弱的。而且一旦起风就很容易把火焰吹灭,屋子立刻变成黑暗。
       黄熙龄院士回忆说,当时同学们照的桐油灯与马灯外壳有些相似,但做工很粗糙,两边耳朵配上一个铁圈,可以提着走,桐油就盛于支在提把下方的掌盘上,油不会溢出。
       由于桐油灯含碳量高,同学们每当上完自习回到宿舍时,都会发现鼻子周围有黑乎乎的一圈碳灰,尤其是提灯的同学更为明显,所以大家都不愿提桐油灯,而他每次上完自习回宿舍,又总是走在最后的一个人,这灯自然就该他提了,因此,他的鼻孔总要比其他同学黑很多,于是,得了个“黑脸大花人”的绰号。
   
    蹇锡高 回母校“做作业”
    【名片】
       蹇锡高,生于1946年,重庆江津人,1961—1964年在江津二中上高中。196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在高性能工程塑料、耐高温高效分离膜、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等领域成果突出,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故事】
       蹇锡高是地地道道的江津人,今年才68岁,是江津二中走出的10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2011年12月,蹇院士回到了阔别48年的母校江津二中访问时,他深情地对校长李祥云说:“在我心里早就想回母校看看的想法,今天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心里真是太高兴了。”
    于是,意味深长的一番回忆:“我上高中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师生很艰苦,连饭都吃不饱,但师生工作学习仍然很努力,学校教学质量也很高。”交谈中,他在对当年教过他的夏菊阳、魏立群等老师赞不绝口。
    交流中,当李祥云校长请他为母校泼墨题词留念时,他谦逊而又风趣地说:“哎呀!我是搞理工科的呀,这不是母校又在考我了么,我没为母校争什么光,只是没给母校丢脸。既然母校要写,我就不好推辞了,写就写吧,就当是老师给我布置的作业来完成了。”
    写什么好呢?他想了片刻,便欣然命笔题写了“培育创新人才的圣地”的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大家都称赞他字写得很漂亮。他却又谦虚地回答说:“字不成体,请老师见谅!”
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