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3518|回复: 0

[人文历史] 江津文脉连载38:从对待流寓名人范镇看江津文人风骨

[复制链接]

48

主题

48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发表于 2022-9-8 17: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来自 保留地址
第一研究
从对待流寓名人范镇看江津文人风骨——江津历代文人群像及地域思想研究(四)
谭云籍  谭蘅君


作者按一个地域或最小的县域都有它的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史哲一家,文学是基础,史学是核心,哲学是高度。研究一个县域的思想史最好从它的文人开始,他们身上既传承了正统的主流思想,也打上了地域痕迹。本系列拟从江津历代文人作品入手,剖析廉官、能官、隐官等不同官员和才子、隐士、普通文人等身上隐藏的具有江津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系列群像,让大家深刻理解江津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并通过认识地域文化基因的优劣,张扬优良基因,修改落后基因,通过重组基因编码,优化江津地域文化结构,提高江津地域文化品质。‍‍


争抢名人是一种潮流,甚至当代已发展到只要是名人就抢,已经不在乎好坏。比如抢淫妇潘金莲,抢奸夫西门庆。平心而论,考证出历史真相,该归谁就是谁,这才是公心。比如对西南文化先驱、东汉大儒尹珍,历史上就存在过争议。因为《华阳国志》所载“毋敛人尹珍”一语太过简洁。綦江没有从江津划出去之前,尹珍还被认为是江津人,因为尹珍在綦江留下过许多痕迹,而且尹珍出川到河南拜许慎为师,必经綦河,过江津。划出去之后,《綦江县志》列綦江为“汉毋敛”,《四川省志》列南川为“毋敛”,妥妥的抢人架势。云南曲靖不服,说尹珍是云南富源县人,旧时富源建有“尹珍故里牌坊”,证据确凿。贵州内部也互有说法。遵义也罢,独山也罢,正安也罢,谁都在争抢。清代学者、嘉庆进士、遵义府教授莫与俦看不过去了,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写了一篇《毋敛县先贤考》,对尹珍是独山人详加考证。但也有文人不服,因为莫与俦先生就是独山人,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就算尹珍是独山人,也不应该由他来说。这种事是有前例的。明代状元杨慎曾说:“禹穴在蜀。”但同样在抢大禹名人的《嘉泰志》马上讥讽说:“慎,蜀人,文人好事,惟自雄其乡,人多惑之。”认为杨慎诗名虽大,但作为四川人,鼓吹大禹墓在四川,是个好事之人,目的是为了壮大家乡名声,不足信。对待状元犹如此,何况普通学者!清道光年间,遵义郑珍和独山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时,考证“毋敛”在今贵阳、都匀之间,跟独山还是有点小距离。《遵义府志》被梁启超称之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是独山人、翰林院庶吉士,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其文品人品绝对值得信赖。虽经代代贵州学者不懈考证,进一步证明“毋敛”在独山,但学界依然难下最后定论。

一、江津群体的地域文化性格

正确对待自身土地上的文化遗产,涉及到一个地域知识群体的文化品格。放在古代,透过这种态度,可以看出一地文人的刚正气质,也叫风骨。江津从地域文化来看,上流蜀文化的柔性和下游巴文化的刚性兼具,既不会曲媚,也不会易折,是一个既有韧性,又有创造性的群体。从江津籍官员在外做官的情况来看,“御史”一职竟然占比相对较多。“御史”有着监察百官有无贪赃枉法以及和谏官一同对皇帝处理国政提出建议的权利,类似当代纪检部门。这个部门最需要耿直敢言的人,面对权势和种种诱惑,永远站在真理一边。因此,仅仅从地域文化和外出为官者的任职类型角度看,江津文人应该是最有风骨的群体。有人戏言,杜甫后人杜莘老作为南宋殿中侍御史,忠直敢谏,被朝野誉为“骨鲠敢言者”,最后选择迁居江津,说明江津这块土地的文化底蕴跟御史很有缘分。须知,改变南宋命运、在采石矶大破金帝完颜亮的宰相虞允文,为杜莘老盖棺论定的题词,是“刚正御史”四个大字。那么我们回到抢名人这个事上来看,江津文人对待名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否体现了公正刚直,不卑不亢,不争不抢的自信心态呢?


二、民国版文人态度:范镇绝对不在江津‍

对于江津有范镇村、范镇墓,江津古代文人通过考证,态度非常坚决:范镇绝对不可能葬在江津。这让当代一些大话神吹范镇墓在江津的文人,多少有些打脸。理由非常充足:查看民国版《江津县志·流寓》,江津咸丰癸丑进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袁方城站出来,专门论述了关于范镇墓不在江津的理据。其一,考证错误原因。旧志“士女名臣条”首列宋代范镇,好像“范蜀公亦曾流寓津者”,其原因是江津本地“长池地方相传有范镇墓而误者也”。因为有一个范镇墓,有人就误以为范镇流寓江津,这是错误的。其二,考证范镇生平。《宋史·范镇本传》记载,范公乃“成都华阳人,仁宗朝举礼部第一”,即会试第一名。没想到范镇在唱名时并不愿首先站出来接受掌声,有煞“风景”,仅授新安主簿。太清高,让朝廷的小心脏有点受不了。当然,更多原因可能是当年宰相王随、陈尧佐的科举舞弊案被韩琦弹劾,“片纸落去四宰执”,范镇作为宰相陈尧佐的家庭教师受到牵连,成为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会试第一、殿试却名列二甲的倒霉蛋。神宗时升为为翰林学士,跟王安石政见不同,“以论新法忤王安石”,五次上疏指斥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王安石看到奏疏,脸色大变,双手颤抖,亲自起草诏书,痛斥范镇。于是范镇便“以户部侍郎”的官职退休,迁居许州。哲宗赵熙即位,废新法,起用旧臣,拜范镇为“端明殿学士”,并打算以他为门下侍郎。但范镇已年近八十,从孙(兄弟的孙子)范祖禹劝阻,未就职,遂改任提举崇福宫。范镇再次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退休,累封蜀郡公。范镇的从孙(兄弟的孙子)范祖禹告假回家省亲,皇帝诏赐龙茶给范镇,慰劳很优厚,并无迁居江津的记载。


105f7cfcf3788bce36288ffff7603b9d.jpg
图注:民国版《江津县志·流寓》

其三,考证范镇死地。范镇死于哲宗三年十二月,并未归蜀。《宋史·本纪·哲宗三年》载,范镇“定铸律,度量钟声”等,受诏以进。所以《宋史·范镇本传》也称范镇“生平精于乐律,考定大乐。自请大府铜为之,逾年而成。帝及太后御延和殿,诏执政同阅,赐诏嘉奖。复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皆往观焉。”范镇请求太府给铜制造乐器,一年后制成。神宗及太皇太后御驾延和殿,召令执政大臣一同阅看视察,赐诏嘉奖范镇。置放太常礼院,诏命三省、侍从、台阁官员,都前往参观。奈何范镇当时已年迈近终,“乐奏三日”而逝,终年八十一岁。进士袁方城说:根据史料,范镇死于京城并未归蜀。如果说范镇遗体归蜀葬于江津,必然会让子孙守墓,但考证本传,并未记载。


b21ff74cd1098ad341e66f4a2c1ff003.jpg
图注:民国版《江津县志·流寓》

其四,考证范镇后人。首先《宋史·范镇本传》未记载范镇儿子姓名,范镇自己的儿子事迹不显,但范镇的孙子娶庞昉为孙妇,则范公有无后代非常明白。既然有子孙,自然会守墓尽孝,代代扫墓祭祀。从家族来看,范镇有一个兄长叫范镃,死在陇城,没有子嗣。范镇听说他有遗腹子在两蜀间,范镇当时没有做官,“徒步往求二年乃得之”,小孩名叫范百常。兄长范锴之子叫范百禄,很小就成为孤儿,范镇收养在身边,视为己出。长大后登“才识兼茂科”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兄弟的孙子范祖述、范祖禹都居高官显位,“著在史册”。须知,宋代成都范氏自范镇开始,在史学界传有“三范修史”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三代人。三人皆进士出身,名重一时。这种情况下,“何至津邑范氏独寂灭无闻”?袁方城认为,“名臣之后,尝不至是”!考证详实,“一洗前误”,所以民国版县志“削而不书”,直接去掉。是因为不忍再以讹传讹,为人所讥笑,此为慎重也!看看,这就是江津文人名士风采。抢文化名人,一定会被被人讥笑。这种事,江津人不做!

三、《县志》申明:不信谣、不传谣

邑人龚万材认为:“按津地非冲要,自古文人硕彦,名公巨卿流寓是邦,辉映山水者,盖寡正不必讳然,亦不必攘人之有,如郭象窃注,为大雅所讥,安石争墩,蹈名士之习也。”因此如果自己的方志不讲一个真字,“何以信今传后”?一个“不必讳然”(有就有,求真),一个“不必攘人之有”(不必抢劫他地名人),绝对满满的江津名士风骨。


3cf17f49dcfb481c22fbc55ffb5ce240.jpg
图注:民国版《江津县志·名胜》

查民国版《江津县志·名胜》,对范镇村的解释为:“县西八十里,楼台山麓。相传宋范镇尝寓此,后人墓之。因以名村。其实非也!辨见《人物志·流寓》”很明显,对于民间误传,县志以官方身份辟谣:没有这回事!请广大县民不信谣、不传谣!掷地有声!那么对待更有名气的苏东坡,相传其子苏过后人迁居江津圣钟坪一事,江津文人面对更大诱惑,又是什么态度呢?《第一研究:从对待流寓名人东坡后人看江津文人风骨》,将解答这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908175201.jp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文化作文”公众号:whzw99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