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4460|回复: 0

[人文历史] (江)津綦(江)边界行:从三角塘到大垭口

[复制链接]

1047

主题

1068

帖子

725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258
发表于 2023-6-6 1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重庆市江津区与綦江区的行政边界线,从太公山延伸到清溪沟一带,呈正北—西南走向,全长百余公里。位于綦江区西部的永新、中峰两座场镇,相隔骆来-紫荆山系与江津区东南部的嘉平、蔡家两镇接壤。该段山系在构造上属大娄山北延余脉,即“渝黔边弧形构造紫荆(山)向斜状倒置低山”,大致走向为:习水县温水/大坡/寨坝/泥坝—綦江区石壕/丁山/郭扶/中峰—江津区蔡家/嘉平/西湖/贾嗣。骆来山为此山系最北侧的锥峰台地,骆来山南侧另有大小两座断裂垭口,其中大垭口地处江津、綦江两区交界点,为一座跨界场集,也是此行前往探寻的两个核心内容之一。
云贵高原与大娄山余脉往北面(重庆江津、綦江及四川合江境内)延伸的地图示意。
164f268bd8bc46d8bbee78fc2fca3e9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这次探寻是在五月中旬的某个雨天抽空进行。驾车从主城出发,在三环高速公路北渡出入口下道后,经353国道过永新镇,南行约28公里就来到了中锋镇。中峰镇位于綦江区最西端,綦江河支流清溪河穿场途经,聚落沿353国道与清溪河呈线状展开。这里四周群峰环绕,明代弘治年间即在此建有一座“中峰寺”(取寓‘群峰之中’),清代场集兴盛后,遂以寺为名,定称“中峰场”。中峰镇境内林业资源丰富,分布有松、杉、楠竹等,优良的自然条件,早已评定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镇”。2020年又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卫生镇”称号。现在一进入场镇,便能看到这块醒目的招牌标识。
afac59a4415b46ba87237e00e9bc0c5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从中锋镇往南再行驶约5公里后,到达三角塘,此地是綦江与江津的政区交界点。有一条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泥坝乡境内的小溪沟,流到这里汇入清溪河时,河口呈三角形,并积水成塘,故名“三角塘”。从清代中叶到民国年间,三角塘还设有津綦两县的山货定期交易集市。建政后曾是大队与行政村驻地,2001年合并到中峰村,现为该村居民组。虽然也设有公交站,但却没有班车在此途经停靠。
da293862824b4d9587b6504fe0be302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三角塘目前正在修建一座叫“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的项目,该电站装机规模为1200MW,主要承担重庆电力系统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紧急备用等任务,计划2024年初全部建成。綦江城区到中锋镇的城乡公交车应该延伸到三角塘,毕竟电站启用后,这里会产生一定的人口集散效应。
47bde36d20b645b4a26a84bc1538a5c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江津与綦江政区交界点,路面颜色已出现变化(綦江深,江津浅)。353国道綦江永新镇—江津傅家场(属柏林镇)这段,几乎都盘绕穿行在山区里,风景挺不错呀。那块江津欢迎招牌在津域其他几处主线边界点上均可见到,还印刻了二维码,可扫描了解当地旅游概况,也算作为边界功能(实物)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吧。
73b8a983e03b4095954dd7e1f414ff7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峰丘下的三角塘边界点,雨中云雾缭绕,别有一番景致。
e077647998144091bc7f6a6a794d146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边界点设有停车带与休息区,行人如驾车路过,可在此停歇、观景。
3f3b62f2e8b44262a86c58b108d5bf9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綦江还在边界点修筑了这块刻有县域专名的“界碑石”,下方简单标注着四面山旅游环线示意图,津綦两区毗邻处的“长田林海、古剑山、丁山湖、高庙坝、清溪沟、中山古镇”等景点都由这条环线所串联。那么三角塘也可借此打造“驿站旅途”停留地,设餐饮、住宿等场所。
6b82db6414a848c7a810e8d2c70d660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cf37a50235b94102a2613d66531697c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江津与綦江两区之间的第5处编号界桩就设在三角塘的353国道旁,于2021年所新立。津綦两区一共有6处界桩,其中太公山顶为津綦巴(南)三区界。另外4处分别是:位于綦江区古南街道与江津区广兴镇的1号桩(210国道旁,距綦江城仅5公里)、江津区贾嗣镇与綦江区永新镇的2号桩、江津区嘉平镇与綦江区永新镇的3号桩、江津区嘉平镇与綦江区中锋镇的4号桩。4号桩一会即将前往探寻。
cfe9f0d8aa9144ea9e1926e14232fb5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津綦5号界桩两侧的基层管理点——江津区蔡家镇清溪沟村VS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
435fc2ed5afd486db482cbea0a41164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结束对三角塘的探寻后,先沿353国道北行折回中峰场镇,再往西盘绕上紫荆山,约10公里到达大垭口。这是一座位于紫荆山顶(属大娄山北延余脉,渝黔边弧形构造紫荆向斜状倒置低山,也称之‘老龙山’或‘龙坪山’)的县际跨界场集,聚落主体位于江津境内,綦江境内也有街市,称其“双龙场”,曾设双龙大队及双龙村,现已并入中峰镇龙山村。
綦江双龙场街市,与江津大垭口场紧密相邻。双龙场临街店面大都关门闭户,显得非常冷清。
a8b2be3b29dd4306925f969b44f3011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大垭口场集全貌,坐落于山顶崖线端。远处(北向)那座雨雾朦胧的山峰叫做“高岚垭”,海拔1082米。南边的龙山寺峰海拔1095米,两峰对峙,险隘叠嶂,且因山体破碎部崩蚀形成断裂垭口,进而也割裂了由黔北延伸到此的荆紫山构造带。
18c1f1cc19a348179f1c2088a534aeb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大垭口为线状聚落,街区通纵贯穿全场。跨界部分主要位于场集南侧,当地人俗称“半边街”。这是自行标注的街区跨界分属示意图。
540c35af528c46958ad55243f201bcc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这条坡形道路就是津綦两区的分界线,并对路旁属于各自辖区的房屋店面进行了注明。
b79db3a1653246d2915fb531388bc96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上下略起伏,直抵界桩处(界桩位于远方白色轿车前)。
8070ff3361b849179e274e1d4164fab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坡形道路直观视角,这条路由綦江区修建,接入大垭口场集南侧主街,呈丁字口。
7a032b9404b04e10b1160c57f7d0188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矗设在坡形道路底端的津綦政区界桩,貌似因修路进行过位移,而且基座还受到了破损。
bb3abbadeb864c068e5bfb6097e13d1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界桩南侧为綦江区中峰镇龙山村双龙场街市(原双龙大队/村)。在早期版本的綦江县地名录中,对双龙大队的驻地解释也是在大垭口。此附近因有龙山寺、龙井坪两处地名而得称“双龙”。图中左侧店面是龙山村卫生院,龙山村委会目前设在中峰场集,双龙仅为山上的小聚落。
bd7a4b2d809d4df0b0dc704993eede6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因修路被短距离位移后的津綦之间第4处编号界桩,立于2016年(比三角塘津綦5号界桩要早立五年)。已遭破损的基座上还刻有两侧基层管理点:江津区嘉平镇大垭村VS綦江区中峰镇龙山村。
198d3118c6284075861f24d684474fb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大垭口场每月逢新历369日赶集,待那三天的上午,这里会热闹几个小时,之后又恢复了乡村常态化平静。大垭口之所以能形成集市聚落,主要还是得益于地形,虽然同为垭口空间,北边的小垭口狭窄,南边的月垭口陡峭,都不容易聚集人口,更何况还有交易活动。而大垭口相对宽缓,具备山区成场条件。另外大垭口的地理位置如同綦江北部的莲花场(属隆盛镇):均“坐落山顶,辐射邻县,平时冷清,赶场热闹”。
这趟班车从江津城区出发,经李市、蔡家、月沱,上山终至大垭口。司机就是本地人,下午4点多钟回来后便下班休息了,明天一早再返回江津。
6d172b82e77e42819746b54baabb039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位于场集最北侧的大垭村村委会办公点,大垭口原属月沱乡,2001年月沱乡并入嘉平镇后,就一起划归了嘉平。村委会左侧道路可下山通达月沱,并在蔡家镇北侧连接212国道与江习高速。
4e1931d1ae814ca5a083f05abfa174f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大垭口场集外侧的梯田里主要种植着水稻,另还有蔬菜、玉米等农经作物。山顶仍在下雨,导致水气充沛,这对初夏的农田耕产也带来一丝丝滋润。如果是下暴雨,那么就成自然灾害了,山区可承受不起呀。
86fd0c2d9953423a99521c8cb4bfb77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影像地图中对大垭口与津綦边界线(蓝色线条)的信息标注。聚落主体都位于江津,綦江仅东南侧(双龙场)那一小部分。
cc99c321368745618057ddd44a42a3e0~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清代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版《江津县志》(王煌修 袁方城纂)中,对大垭口的文字简述,清平场就是嘉平镇。大垭口因地处两县交界,属兵要重地,设有团丁长期驻防。
1316bb83e390447d9a5e2e794f3b1ed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大垭口也曾多次被记录于军事历史中,主要是清代(1862年)太平军石达开所部过境这里,随后转战于川黔边。而在清代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版《江津县志》(王煌修 袁方城纂)中,对石达开过境大垭口的文字描述,且详细到了具体日期。1863年石达开兵败后,另有一支余部也曾在此经过。根据记载,太平军都是过路,虽未有较大战事,也许跟防守团丁发生过轻微武装冲突。
33c53a6803024eaf8723bc32c3e3d31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从大垭口往西,公路盘绕下(紫荆)山,约8公里即到达月沱场。长江水系.綦江河支流——笋溪河穿行于大娄山北延余脉的岭槽区域。在紫荆山(或称‘龙坪山/老龙山’)西侧,笋溪河蜿流侵蚀出一段凹形河岸,如同弯月,按照川渝河道地名特点,故称“月沱”。2001年月沱乡并入嘉平镇后,现属该镇所辖行政村。
30b609b3700a45d180d1d01e0f8cf13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月沱场老街,现已全部翻新,没有石板路+穿斗房的影子了,这里逢每月新历147日有赶集。老街端头是月沱学校,由于当地人口不多、生源也在减少,该校便包括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部阶段,主要面向周边各零散居民点招生。
b219fa0f620d4ee28498295282e1b78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背靠紫荆山,面朝笋溪河的月沱场,聚落沿笋溪河亦呈线状分布。公路由此北通嘉平,西连蔡家,东越紫荆山大垭口至綦江中峰。月沱早期的功能即是水岸码头,还作为了山区与丘陵之间的物贸集散地,比如大垭口、紫荆村等山里聚落都会将山里的货物通过小道运送至月沱再装船换乘。
2acb1e623a494a6699cf98a1e338d52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笋溪河“弯月型”河道的位置(凹岸侵蚀),如果采用航拍方法,将更加直观展现。月沱场后紫荆山,受初夏雨水之洗礼,水分蒸发成云雾,进而衍生出一股朦胧的画面美!
66090ab9dd4c4dddb35ef1f0b4dda4f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月沱场到江习高速公路蔡家出入口仅10公里,现代交通打破了传统山区农村那份独有的安宁,内外环境都在相互产生着影响。
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对津綦边界线上“大垭口、三角塘”两点位置的信息标注。那个时候綦江往西的公路(今353国道)也只通达中峰场,尚未延伸至江津境内。清晰的地形渲染,更能从图中感受到深处大山的闭塞与艰辛!
3d63e34b907e4267974f7909d6314af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来源:天地舆图历史地理词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9006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20】1961-212号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